薪火相传的导师之旅
何世昌

HKMU 35th Anniversary 薪火相传的导师之旅 何世昌

薪火相传的导师之旅
何世昌

现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再『居无定所』。我每次开车来上课,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作为大学一份子实在引以为荣。

何世昌 (教育及语文学院导师)

大学内有一批长居幕后的同事,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地方,没有自己的座位,甚至在内联网「电话指南」也无法搜寻他们的名字。他们负责遥距课程各个学科的导修课,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其功课上的疑难;多年来他们默默耕耘,为大学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社会英才。他们是香港都会大学的导师,当中包括何世昌(Ivan)。

给予重塑人生的机会

Ivan于90年代加入本校当导师,至今跨越25载,绝非简单。他不假思索便能说出当年负责的第一个学科是「E210C课程设计及评估」。他笑指:「就像初恋情人一样,不会忘记!」

这场一谈就是四分一个世纪的恋爱,萌芽于Ivan在中学当教师的时候。「那个年代入大学仍然很困难,当年公开进修学院给予有志学习的人重新塑造人生的机会,十分有意义。我对课程发展和成人教育均有些经验,适逢学院招聘导师,就此便加入了。」

教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Ivan一直服务于教育及语文学院,上他导修课的学生则来自不同课程、不同背景,当中除了现职教师,也有学者、教育机构管理层,以至从事装修工作的朋友。「不论来自什么阶层背景,他们都希望学习如何教导学生。我认为态度和思维方式很重要,他们作为老师,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就是最具意义的事。」

他对教学工作充满热诚,时刻想方设法磨练自己的教学技巧。他自言喜欢观察别人,坐地铁也会旁观细察,并且易地而处,思考学生如何才会学得投入。「我喜欢用贴地的方式授课,并引用大量例子和情景设计,寻求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他坚信只要能改变一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再去改变下一代的学生,教育工作就能发光发热。

深为在囚人士所动

看到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Ivan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推动力。然而在他的导师生涯中,让他感受最深的始终是教导在囚人士。「我受到他们希望重新开始的决心所感动,亦欣赏他们身在牢狱仍有进修的毅力。他们当中也有终身不可离开牢房的重犯,但对学习却从不懈怠。」他认为现时监狱在学习硬件和制度上的限制,令在囚人士要花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和努力去学习,对他们不太公平,并期待惩教署成立的「立德学院」能向他们提供更多支援。

回家的感觉

Ivan无疑是本校的多朝元老,见证着大学的发展。他回想当年大学借用中学课室上堂,后来搬迁至何文田永久校舍,到今天拥有多座校园,他幽默地形容俨如「立国」,并欣慰地说:「现在老师和学生都不再『居无定所』。我每次开车来上课,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作为大学一份子实在引以为荣。」

在个人事业上,Ivan由中学教师逐步晋升至校长,近年离开校园,于仁爱堂担任总监(教育服务)。他自言这些经验对其导师的工作固然有所启发,同样地,导师的阅历和体验亦有助他的个人事业发展,互相产生协同效应。「在中学,我作为一校之长,有时难免与下属老师有些距离;而在都大,由于我的学生很多都是前线教师,让我明白他们的困难和想法,对我本职的工作大有帮助。现时我的工作主责教育行政管理,了解前线工作者的意见对我更形重要。」在导师的角色以外,Ivan亦有为大学穿针引线,提供实习和求职机会予都大学生。

薪火相传的满足感

回顾过去的岁月,Ivan认为疫情肆虐期间最为艰辛,因为大家只能面对镜头上课,欠缺互动,令学习成效递减。而谈到最难忘,自然是师生之间建立的情谊。他笑说:「他们有些日间是我的同事,晚上是我的学生;有些以前是我的学生,现在又再次成为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遇到旧生令他感觉很欣慰,看到他们为教育下一代而孜孜不倦地努力进修,更给他无比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