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人語

HKMU 35th Anniversary 都大人語薪火相傳的導師之旅 何世昌

薪火相傳的導師之旅
何世昌

現在老師和學生都不再『居無定所』。我每次開車來上課,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作為大學一份子實在引以為榮。

何世昌 (教育及語文學院導師)

大學內有一批長居幕後的同事,他們没有固定的辦公地方,没有自己的座位,甚至在內聯網「電話指南」也無法搜尋他們的名字。他們負責遙距課程各個學科的導修課,指導學生學習和解決其功課上的疑難;多年來他們默默耕耘,為大學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社會英才。他們是香港都會大學的導師,當中包括何世昌(Ivan)。

給予重塑人生的機會

Ivan於90年代加入本校當導師,至今跨越25載,絕非簡單。他不假思索便能說出當年負責的第一個學科是「E210C課程設計及評估」。他笑指:「就像初戀情人一樣,不會忘記!」

這場一談就是四分一個世紀的戀愛,萌芽於Ivan在中學當教師的時候。「那個年代入大學仍然很困難,當年公開進修學院給予有志學習的人重新塑造人生的機會,十分有意義。我對課程發展和成人教育均有些經驗,適逢學院招聘導師,就此便加入了。」

教學的態度和思維方式

Ivan一直服務於教育及語文學院,上他導修課的學生則來自不同課程、不同背景,當中除了現職教師,也有學者、教育機構管理層,以至從事裝修工作的朋友。「不論來自什麼階層背景,他們都希望學習如何教導學生。我認為態度和思維方式很重要,他們作為老師,能夠以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成長,就是最具意義的事。」

他對教學工作充滿熱誠,時刻想方設法磨練自己的教學技巧。他自言喜歡觀察別人,坐地鐵也會旁觀細察,並且易地而處,思考學生如何才會學得投入。「我喜歡用貼地的方式授課,並引用大量例子和情景設計,尋求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堅信只要能改變一個學生,而這個學生再去改變下一代的學生,教育工作就能發光發熱。

深為在囚人士所動

看到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是Ivan二十多年堅持不懈的推動力。然而在他的導師生涯中,讓他感受最深的始終是教導在囚人士。「我受到他們希望重新開始的決心所感動,亦欣賞他們身在牢獄仍有進修的毅力。他們當中也有終身不可離開牢房的重犯,但對學習却從不懈怠。」他認為現時監獄在學習硬件和制度上的限制,令在囚人士要花上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時間和努力去學習,對他們不太公平,並期待懲教署成立的「立德學院」能向他們提供更多支援。

回家的感覺

Ivan無疑是本校的多朝元老,見證着大學的發展。他回想當年大學借用中學課室上堂,後來搬遷至何文田永久校舍,到今天擁有多座校園,他幽默地形容儼如「立國」,並欣慰地說:「現在老師和學生都不再『居無定所』。我每次開車來上課,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作為大學一份子實在引以為榮。」

在個人事業上,Ivan由中學教師逐步晉升至校長,近年離開校園,於仁愛堂擔任總監(教育服務)。他自言這些經驗對其導師的工作固然有所啟發,同樣地,導師的閱歷和體驗亦有助他的個人事業發展,互相產生協同效應。「在中學,我作為一校之長,有時難免與下屬老師有些距離;而在都大,由於我的學生很多都是前線教師,讓我明白他們的困難和想法,對我本職的工作大有幫助。現時我的工作主責教育行政管理,了解前線工作者的意見對我更形重要。」在導師的角色以外,Ivan亦有為大學穿針引線,提供實習和求職機會予都大學生。

薪火相傳的滿足感

回顧過去的歲月,Ivan認為疫情肆虐期間最為艱辛,因為大家只能面對鏡頭上課,欠缺互動,令學習成效遞減。而談到最難忘,自然是師生之間建立的情誼。他笑說:「他們有些日間是我的同事,晚上是我的學生;有些以前是我的學生,現在又再次成為我的學生。」在課堂上遇到舊生令他感覺很欣慰,看到他們為教育下一代而孜孜不倦地努力進修,更給他無比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