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离》: 校友专访

校友 联络及支援 校友零距离 《校友零距离》: 最新通讯 《校友零距离》: 校友专访

都大人爱回校 职途创新里程

三位「都大人」:李芷菁、关静文及刘宇杰,于不同年份毕业于不同学院的不同课程,但不约而同重返母校服务。由学习到就业,一直处身熟悉的环境,没有滞留舒适圈之困,凭坚定意志、敏锐触觉拓垦新途,各有所得:为事业打牢基础、圆满育人梦想、确立服务社会志向。且听他们娓娓细道。

关静文:授心得,传关心,病房见朝阳

少年时代已参与救急扶危的义工服务,关静文选择当登记护士,务求尽早投身护理前线,献力献暖。随后以兼读形式完成本校的护理学学士课程,已萌生教学之念:「传承是重要的,尤其是前线体验、实用技巧,适宜以师徒制方式执手相教。」梦想能圆,2018年回母校执教,现为高级讲师。

小节入手 驱动学生成长

本校护理学课程在业界口碑载道,她直言:「我们培训的护理人员相对『落地』。」课程打稳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求学生有相对长的实习时数,给学生有更多实战磨练机会:「我很重视实战技巧,包括一些细节,像与病人对话、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微细如进行护理前向病人招呼一声,有助护理程序更顺畅:「我深信小事做得好,才能成就大事。新世代未必太懂人情世故,所以我会尽力令他们明白这是以人为本的工作。」她欣赏学生经提点后快速成长,短期内已判若两人。

首年到病房实习,学生会由老师带引,访问当天静文刚从医院指导学生回来。由学到教,她坚信病房经验有力推进学生成长。回想自己首次出病房,即要处理年轻癌症患者的遗体:「感受很深!体会到必须珍惜每一天每一刻,把每件事做到最好。」

本校护理学课程分普通科及精神科,照顾不同专科患者,她形象的比喻:「精神科是『斗智』、普通科是『斗力』。」前者侧重在心理层面与患者沟通,后者则涉及大量生理层面的护理程序,各有专职,学生都可能遇到考验。学院现设机制,由一位老师关顾约三十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他们有否学习困难以至情绪困扰。

青少年情绪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早前她带着学生照料一位精神恍惚的年轻患者,对方难耐考试压力而服用过量精神科药物。她感慨不少年轻人承受重压:「他们早期或曾张声求助,家人却无视,致病情恶化。所以,预防精神问题,当事人及家人都要认知、正视。」这方面基层医疗有其作用。

病房里外 无疆界送关爱

静文对基层健康议题向感兴趣,在都大修课时,尤为用心修读有关社区健康推广的课程,并在这领域持续研究,曾聚焦探讨「预设医疗计划」,分析长者如何向家人清晰交代后事,包括临终施救的取舍:「是从病房经验带来的议题。见过很多长者不愿强行延长生命,家人却反对,令长者饱受折腾。」她认为生死教育属基层医疗一环,需要在社区推广。

回校执教,身处赛马会健康护理学院大楼,犹记兴筑期间自己曾为新建大楼拍宣传照并印在工程围板上,今天却在这儿上班,笑言:「感觉很特别!见到现在的学生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有很多体验想分享,师生之间很有亲切感。」

对护理工作,她是无疆界的投入,像持续参与红十字会心理支援队,又致力帮助社区的隐蔽群体,她诚挚分享:「希望在人生过程中能有所付出,把拥有的与人分享,也期望带动其他人效法。」身体力行实践无私的照顾精神,截然一场护理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