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离》: 人物志

校友 联络及支援 校友零距离 前期通讯 2021年11月号 《校友零距离》: 人物志

电子学毕业生陈铸略是香港业余天文学会(现称香港天文学会)的首任会长,五十多年前与一群天文爱好者成立天文组织,并推动天文教育普及。

当年因中学会考成绩欠佳,铸略毕业后当上工厂杂役,却遇工伤停职,机缘下他获社工介绍往一所兼售天文仪器的补习社工作,从而认识启蒙恩师。对方不但启发他修读化学,日后在工作上迈进专业路向,更指导他天文知识,鼓舞他涉足天文学,二人其后并共同筹组香港业余天文学会。

创立会社 推动普及天文教育

L_202111_Profile_2

铸略回想当年偶读法国天文学家G.伏古勒尔著作《天文学简史》,深受启发:「有别于其他学科,业余人士在天文学上可以作出很多贡献!」初涉天文领域,他结识了不少年轻同道人,大家都感叹古代中国在天象观测卓然有成,但香港的天文学风气却未成气候:「大家都年轻,决意要为香港业余天文界做点事。」众人于1970年成立香港业余天文学会,1974年正式注册,铸略获选为首任会长;于1980年又协助创立香港观天会,也获选首任会长。

他为两会拓荒,举办不同活动吸纳新进,包括全港首个大型天文摄影展、天文大会,又出版学术论文集,并到中学推广:「年轻会员随之增加,很鼓舞。持续培育新成员,团体才不会老化。」两个会社至今仍是本港天文爱好者的交流平台,迄今铸略仍推动会员在网上就天文知识务实交流:「做到资料丰富,曾获内地天文同好赞赏为『黄金最多』的讨论区。」

追逐天文现象与星踪

现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渐趋普及,在四、五十年前却不然。1972年,获悉元朗横州有地可用,铸略主动出击,与会员合力营建观测站:「招牌上的字也是我书写的。」说来仍难掩当年的兴奋。观测站仅一间简陋木屋,却体现众志成城的精神,当中更有不少难忘时刻:「我们曾架起当时全港最大的4吋折射望远镜,观看『火星大冲』。」

铸略自言年轻时胸口常挂个「勇」字。1980年,内地改革开放未几,他毅然致函中国科学院,申请20人团队赴云南天文台观看日全蚀。想不到顺利获批,他马上筹组行程,可惜最后天公不造美,观赏时骤来浮云掩日,无功而还。虽然愿望落空,但最难得与当地天文台建立联系,往后更合作研究项目,又与内地天文学界往还切磋,他笑言:「我很早已推动中港交流。」

L_202111_Profile_3a

宇宙无垠 求知若渴

退休前铸略一直在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的实验室工作,指引学生的研究,曾参与不少研究项目,但欠学位资历,未能在论文署名。他于1991年入读本校电子学理学士兼读课程,1998年获本校学位后,终成为具名的研究成员:「有我署名的学术论文共36篇,很难得,见证自己协助研究,对工作有贡献。」

Moon_3

虽然花了八年才完成学位,铸略却十分享受学习。「修读课程前从未想过可以学习到牛顿确立的微分与积分。求知使我感到很大满足。」他醉心探索穹苍,希望对天文学一尽业余者的棉力,持续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他谦称只是写「论文仔」,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是自己原创:「全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新的想法,抱怀疑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到新发现。例如,月球上有数个陨石坑拼音名字带有中国元素,但中文名称未有定案,及后我以威妥玛拼音考证,认为Ching-Te、Sung-Mei及Wan-Yu写法为:敬德、颂美、婉瑜或惋玉。」内地拓展探月旅程时,获悉他这篇文章,亦曾联络他了解。

谈及中国航天科技跃进,他隐然触动:「30年前,实在不敢想象中国人能够登月、探火星,很幸运看到国家的成就,感到十分自豪。」他退休后潜心研究,作为香港观天会学术顾问,十多年来持续参与该会与香港太空馆合办的「天文研究与发展」讲座系列,与天文同好互动互进,坚守为天文学献力的初心。醉心天象五十年,人生观也随之转变:「认识到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演化,体会到人是何等渺小,故毋须执着享受、财富,应多做贡献社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