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公大人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前期通訊 2019年7月號 《校友零距離》: 公大人

1994年,黃啟初醫生剛踏出醫學院大門,投入繁重的公營醫院工作,但他仍騰出時間修讀本校的數學課程:「我一直對數學深感興趣,但先要完成醫科課程,然後才修讀。」隨後他再修畢教育碩士及經濟學學士課程,並把各專科的知識與醫學融會運用。

拆解醫療研究的「數據黑盒」

糾結的數字迷宮,他看出一番風景:「在數學能找到百分百準確、沒偏差的結果,這是日常生活少有的,很有滿足感。」他醉心醫療統計學,尤側重驗證科學論文和研究報告在數據演繹上的真確性。

他解釋,這些論文和報告總包含大量數據,由量化、演繹到得出結論,常隱藏誤導陷阱:「運用統計學知識打開當中的『數據黑盒』,拆解內容,有助判別結論是否屬實。」尤其精神科的研究,涉及眾多社會因素,必須仔細檢視。他亦致力把這方面知識與醫護同業分享。

L_1907_ST_Dr Wong Kai-choi-2

以人本關懷剖析心理病患

2007年取得精神科專科資歷,黃醫生多年來與患者同行,感受良多:「最開心見到病人成長,從拍拖、結婚至生兒育女,重投正常生活。」除了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外,也因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起落與親友互有關連,他同時亦關顧患者的身邊人,笑言自己猶如精神科的家庭醫生。

精神科求診者大多患情緒病:「跟躁鬱症或精神錯亂不同,情緒病患者的行為表現看似毫無異樣,其實內心十分痛苦,但因為周遭的偏見與歧視,往往不敢主動求醫。」為此他不時出席社區講座,讓社會人士正確認識精神病及精神科藥物:「通過聽眾的提問,也讓我更了解坊間的觀點。」

每天留一小時給自己

在公大除了進修,黃醫生亦曾當過九年統計學兼職導師。他欣賞課堂的互動氣氛,兼讀學生帶着職場實例前來討論,提出實質的問題:「他們甚至挑戰我的觀點,這是好的,讓我有進步的空間和不少得著。」

公私領域工作繁重,他積極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作為精神科醫生,患傷風感冒仍可戴上口罩上班,但若缺乏正能量,就必須請假。」都市人面對沉重壓力,問到可有減壓良方,他表示必須作息有序,常做運動,並建議每天安排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小時:「拋開工作、家庭負擔,甚至智能電話,讓自己平靜思緒,很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