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校友 聯絡及支援 校友零距離 前期通訊 2022年9月號 《校友零距離》: 人物誌

走進基督教粉嶺神召會小學,儼如踏入藝廊 —— 大型壁畫、彩繪玻璃窗……該校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馮惠敏老師興奮道:「我們把校園變作畫框,學生處處都可創作。」這是她二十多年來用心經營的成果。早於該校創辦時已加入的馮老師,原來熱切的教學心早年曾一度冷卻:「教學及行政工作繁重,我曾感到疲倦、迷失。」後來她修讀插畫文憑課程,視野擴闊了,亦重燃起動力。

趣味課堂

視藝並非主科,不少家長、學生都視之為「閒科」,但馮老師深信藝術教育對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何謂美,認識欣賞。」作為科主任,她設計各級的課程時既要學生拾級遞進,掌握技巧,又以學生的興趣出發,務求趣味中學習:「像製作版畫,學生很喜歡這類創作媒介,因為手執雕刻刀時自覺『大個仔』、『大個女』。」為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她堅持部分習作必須在課堂完成:「堂上我會逐一指導,提出改善意見。」她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互相評賞,有時孩子或抗拒把製作示人,她便會以身作則,拿自己的作品與學生共賞:「我希望學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創作,學習與人分享。抗拒大多源於欠缺自信心,故此老師的鼓勵很重要。」

將藝術融入生活

為促進體驗中學習,馮老師構思的教學活動別開生面,共享「好玩藝術」。跳脫的體驗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前往區內的龍躍頭文物徑寫生,探索中式古建築,與社區互動。又把校園化作藝廊,立體重現梵高名作「文森特在阿爾勒的房間」;另一批學生以箱頭筆在珍珠板繪畫,組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奎茲的名作「侍女」,製作時學生需學習處理各組件的大小比例,讓人能置身其中,平面中活現立體。學生又在校園14個角落揮動彩筆,渠蓋乍現畫作,牆上水管喜見貓咪。其後老師們把這些創作製成地圖,分發全校學生:「初小學生竟拿着地圖找尋各個景點,令大家喜出望外。」

她主張把藝術融入生活:「『實踐』是重點,除推動在生活中創作,更要培養孩子以不同角度欣賞人和事。」各項活動需要大量籌備功夫,她直言:「豁出去的做!先抛出主題、購備物料,然後才逐步細想如何落實。」馮老師笑言自己向來處事規行矩步,但推行這些計劃讓她有新的體悟:「視藝科不能太自我框限,要鼓起勇氣,敢試敢做。」

及後她將日常的教學活動細加整合,貫串主題,組成「超乎小學生所見:現代藝術的體現」計劃,並憑此計劃於2020年勇奪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教育獎(學校組)」。

獲頒卓越教學獎

馮老師對藝術教學的熱誠與創意,不僅在校內得到讚賞,也得到業界認同。2017年,她榮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藝術教育學習領域),形容感覺奇妙,「獲得嘉許肯定了自己持守的理念和教學取向是對的;我一直自勉做事不圖華麗,但求實幹。」她尤感欣慰是,部分學生原本對學科表現冷漠,但在扶持鼓勵下,慢慢變得投入。她的學生長大後不乏修讀藝術,從事設計,以至當視藝科老師。

談到得獎,原來馮老師在修讀本校教育榮譽學士(小學教育)課程期間曾獲頒獎學金:「相當難忘,因為進修時從沒想過會得獎。」其實獲獎並非偶然,她雖然工作忙碌,仍堅持出席全部導修課,珍惜與導師交流:「導師各有不同背景,閱歷豐富,他們講述不少實戰經驗,並非空講理論。」她亦把自己前線教學的體會用於功課,得到正面回應,對授課起刺激作用。

現今學童成長於資訊科技盛行的世代,普遍欠缺創作耐性,令教學充滿挑戰,馮老師繼續掏心施教。同時,她亦為「接棒」思索,推動承傳:「我常與年輕同事分享,給機會他們學習、實踐。」對接班人的期望,馮老師由衷地說:「教授視藝科必須『有心』,不計較付出。打從心底喜愛才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