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与中国神话

人文社会科学院 研究 数码文化与人文学科研究所 中国动画与中国神话

中国动画与中国神话 ——《中国奇谭》放映会及对谈分享

2024年2月20日

「数码时代的中国神话」系列

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数码文化与人文学科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动画与中国神话——《中国奇谭》放映会及对谈分享」活动于2024年2月20日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冼为坚基金有限公司所支持的“数码时代的中国神话”系列活动之一。正值香港都会大学成立35周年纪念之际,活动特别邀请到中式奇幻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的导演和制片团队与都大师生及公众分享创作心得。这也是《中国奇谭》团队首次携作品来港。

现场放映了风格和主题颇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小妖怪的夏天》、《林林》、《玉兔》和《小满》。放映结束后,总导演陈廖宇和三位分集动画导演杨木、徐宁、陈曦(陈莲华),从神话和动画的关系、动画叙事的真实性和虚构性、动画类型的多样丰富、动画技术的细节打造、创作者的成长等角度为现场观众分享了更多台前幕后的故事。

将中国神话作为动画创作的源泉,通过不同导演的多元手法呈现,在虚构中建构真实,成为了《中国奇谭》系列中式奇幻动画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陈廖宇认为神话反映的是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和解释,投射出那个时代人类的内心愿望和未来憧憬。神话是创作的源泉,但创作不是重复叙述神话内容,而是要借神话为载体表达当下的真实。他表示,“真”是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桥梁的重要元素,虚构奇幻的故事中也要呈现真实,这包括直接呈现的真实世界、真实的生活故事、真实的情感体验三种真实。他在挑选分集导演时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着力挖掘各个导演的自身经验和内心之“真”。在动画技术上,导演们也在用其精益求精的匠心来打造真实。例如《小满》和《玉兔》都在使用手工手绘技法,用真实的光影和触感模拟出机器软件无法再现的动人真实感。即使在现今AI技术冲击下,几位导演都相信创作者用心的、求真的创作无法被取代。

在动画技术和审美表达方面,有观众提及《林林》在前后情节中帧数差异设定中导演隐含的用意。杨木导演肯定了观众的仔细观察,强调这是一个特殊设计。他认为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可能是片段式的,但又有很强的文学性,短短几句话可以生发很多想象空间。而他在《林林》中也想达至这样的审美意趣,例如在三维动画中探索使用中式审美中的色块对比,以及打光突出对轮廓的描摹。《小满》导演陈曦谈及动画创作的无限可能,他用剪纸定格探索塑造平面又立体的“空间”,从最基础古老的、看似简单的技术和技巧出发也可能延展出精妙的故事作品。这种表现方式曾在各种前现代文明中普遍存在。在创作者的成长方面,陈廖宇导演提醒同学入行时的第一个项目至关重要。《玉兔》导演徐宁以自身在定格动画方向上的职业发展为例,鼓励动画专业学生“一强多能”,精炼个人专长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学习全制作流程,目标明确、相信自己、不断学习精进,才能在动画行业脱颖而出。

总导演陈廖宇透露,正在制作中的《中国奇谭》第二季将会有更多元地域的导演加入,特别是南方元素,同时几位继续参与的导演也将带来与第一季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最后也期待未来有机会与香港动画师合作。

2023年初上线播放的《中国奇谭》以其中式奇幻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的故事内容、精湛的动画制作技术,自去年开年以来掀起了一股中式奇幻的风潮。不仅在线上平台播放量持续突破攀升,也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很多观众积极参与讨论,甚至纷纷进行二次创作分享。2023年也正是中国动画百年。自19世纪70、80年代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享誉国际的《天书奇谭》《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长片动画电影作品上映,中国动画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探索了中式奇幻的风格,在世界舞台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奇谭》从内容形式、主题类型、技术艺术上都可以看出对中国动画学派的致敬、传承和创新。中国神话和中式奇幻文化元素经过数字动画的创新演绎,焕发出新的特质、新的形态和新的风貌,中国动画产业也正在迎来更多彩多样的发展。

本次活动吸引了两百多位校内外师生与公众参与放映和映后谈,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