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公布

人文社会科学院 研究 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 消息公布
 
视障学者冯天乐博士分享奋斗历程     启发逆境中的中国式人生智慧
文/何玉婷
          2024年10月17日,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与人文、语言与翻译学系成功联合举办「中华文化学习历程分享会系列」中的第一场讲座,题为「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视障人士如何成为历史学者」。主讲人为冯天乐博士,担任主持人的两位学生来自叶子亭博士的GEN「中国文化探索」课程,分别为英语及文化专业的郑惠文同学与运动及电竞运动管理专业的何欣桐同学。本次活动旨在向各位同学展示,身为一位视障人士是如何克服逆境,并以中国文化的智慧迎接挑战,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者。活动更有幸邀请到唐梓彬博士与冯博士对谈。
图:香港都会大学代表致谢。(左起)人文社会科学院署理院长文洁华教授、人文、语言与翻译学系主任郁旭映博士、冯天乐博士、唐梓彬博士、叶子亭博士
 
          是次讲座,冯天乐博士以其个人经历为例,阐述了中国文化中的逆境奋进精神。冯博士自幼罹患视网膜色素病变,视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退化,甚至接近失明;他也曾在校园中遭受欺凌,更曾历经一次严重车祸,人生可谓波折不断。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止他追求学术梦想的步伐,反而激发了他强大的毅力和坚韧的精神。
          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冯博士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获得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香港历史及文化教育协会顾问,以及香港电台节目「讲东讲西」的客席主持人。
          讲座中,冯博士深入解读了儒、释、道三家哲学中关于人生逆境的思考,特别是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著名哲理。透过自身的经历,他展示了如何将逆境视作成长的契机,又强调,不幸的遭遇往往蕴含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正如他在面对身体障碍、校园欺凌及人生中的多重挑战时所展现的积极心态。
          冯博士指出,正是中国文化的深厚智慧帮助他在逆境中注入了奋斗的力量。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道家的顺应自然,以及佛家的心灵解脱,宛如他在面对人生波折时的稳固支柱,让他在风雨中依然坚定前行。冯博士更表示逆境不应被视为阻碍,反而是一种激发潜力和推动个人成长的力量。
          冯博士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一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讲座中的这些哲学思考,也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刻共鸣。冯博士不仅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更激励了听众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参加者不仅从他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更从中理解了如何将困难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为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此次讲座是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学习历程分享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广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哲学,并为大学社群提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未来也将继续推动类似的文化活动,让参与者能够接触到中华文化中的深厚智慧与哲学思考。
圖:(左起)唐梓彬博士、葉子亭博士、馮天樂博士、主持人鄭惠文與何欣桐
 
          在冯博士的讲座中,我们邀请了三位GEN「中国文化探索」课程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他们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感受及理解。
安航正(运动及康乐管理荣誉工商管理,一年级)
          讲座中冯天乐博士以个人经历为例子,讲述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突破身体极限,追求梦想,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中年人,而是一位史学家对历史的热爱,一颗对文化探索并饱含炽热的心,一个坚韧不拔的灵魂,我脑海中同时浮现出的是班固、司马迁、王阳明等著名史学家的经历,我个人很享受这种感觉,这是我喜爱历史的第一个原因。
          讲座中提到儒,释,道三家文化,冯博士也对三家文化结合自身经历,做出了深刻的讲解,引发了我的共鸣,令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三家文化分别代表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和顺其自然,之前的我经常因为一段朋友或者其他关系的结束而陷入内耗,消磨意志,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逐渐改变心态,做到不影响自己的情绪,我很喜欢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是我喜爱历史的第二个原因。
          冯博士的讲座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刻讲解,也激励了我们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最后分享一段曾看到过的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韦烨骏(运动及康乐管理荣誉工商管理,一年级)
          正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冯天乐博士的「君子」 经历不仅显示了视障人士面对命运不公的同时仍保持本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抗生活中种种不便与异样的眼光。
          在细听以及挖掘冯天乐博士的经历,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带给他冲破命运桎梏的能力!孔孟之道的自强自立,黄老之道的顺应自然,佛家的心灵解脱,这些无一不让冯博士对自己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超越了肉体上的挑战!非常荣幸能参与到这次意义非凡的讲座,在讲座中冯博士毫不避讳的讲到缺陷,或者痛苦的经历而其对当时的他可能是梦魇一般的存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冯博士靠着对中华深厚文化求知若渴的态度,并借着对其理解,付出多于常人的努力,读完了硕士以及博士课程,甚至成为电台主持人,这是常人也很难达到的成就。
          冯博士在讲座中阐述老子福祸相依的观点十分启发我!古代便有着「乐极生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话语,冯博士的经历展示了如何将逆境视为自我成长的一个宝贵契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我也想学习冯博士可以向年轻人传达自己研究的学问,激励年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传承发扬中华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古人的智慧应用于处理现代社会的人情世故!
赵又功(运动及康乐管理荣誉工商管理,一年级)
          冯天乐博士的经历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一种诠释,很好的体现了人文历史,对于现实社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带来的内在动力,于潜意识灌输的影响力是无止尽以及积极向上的!
          历史是现代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经济上具有巨大帮助,为上层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的基础,从每一段历史中可以有警示、教育、参考等作用。我常常觉得自己很荣幸可以生在这个历史渊博深厚的国家,也让我多了很多底气!
          让我对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更深刻的认知,让我知道借古鉴今会有非常多有意义的启发,让我更加有探索欲,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也让我感到在这个时代尚有可以探索的东西!
          那天冯博士诠释了历史带来的力量,可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比如说儒家文化,在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帮助我们创建更和谐的社会,使我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发掘的中华历史文化!
编辑/李婉菁 (环球市场及供应链管理荣誉工商管理 一年级)
 
华文创意写作英文新书“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Theory, Pedagogy and Practice”出版
本书由梁慕灵博士主编,主要探讨全球视野下的华文创意写作的趋势与发展。内容涵盖了华文创意写作的理论研究、香港都会大学创意写作教学分析、跨媒体实践、诗性思考及疗愈写作的讨论。此外,本书更加入海外声音,通过访谈来拓展华文创意写作的发展视野。除了展现创意写作的多样性,各位学者专家也兼具理论视野与实践意识,以不同角度来探索华文创意写作的现在与未来。
更多关于本书信息,请浏览以下网址: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97-3759-8
 
著名小说家黎紫书到访本校,分享宝贵创作经验
本年9月12-13日,著名马来西亚华文小说家黎紫书女士受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创意艺术学系及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的邀请,到校访问并参与一连串活动,与创意艺术学生分享文学创作心得。两天活动共分为四场,专题讲座之外,黎女士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对谈。她从生活故事切入,向同学说明阅读和写作的态度,以及有关文学素材的搜集方法,对同学未来的文字创作甚有裨益及启发。

黎紫书女士多年来获得多项文学大奖,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流俗地》、《告别的年代》,及多部短篇小说集及极短篇小说集《野菩萨》、《山瘟》、《简写》、《无巧不成书》、《余生:黎紫书微型小说自选集》等。是次访港,黎女士除了在都大进行创作分享外,更接受《明报》「名家学堂」专访,报导她是次访问都大并参与创意艺术学系及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的活动与交流。专访「观察表象 洞悉内情——黎紫书」已刊登于《明报》第729期,详细内容见下图。

经《明报》(2024年10月25日见报) 同意下转载,《明报》保留所有权利。
 
《经学研究的传统与新变》出版
本书由李洛旻博士主编。2022年12月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成功举办第一届「经学的传统与新变」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际知名的中国经学研究者参会发表论文。蒙田家炳基金会的支持,本书辑集并出版与会学者及当代其他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立足于当代视野下思考如何承传传统,继往开来,寻求突破,为中国经典研究翻一新章。本书共辑录15篇精选文章,汇集「中港台日美」各地经学的权威与新秀,内容涵盖《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从版本考证到新解诠释,深入解析经学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展现当代经学研究的独特魅力。
本书已于2024年8月正式出版。更多关于本书信息,请浏览以下网址: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44164&fbclid=IwY2xjawGRUkNleHRuA2FlbQIxMAABHX2N4alw5DHuu4eE2DtS1Epha54X4mk1qxE3YUUewfmiHMpJkZhtmIsOuw_aem_x0WjVDyg2HEYAO98eNX7XQ
 
都大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再获国家级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一等奖殊荣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中心)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再次脱颖而出,荣获「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是中心连续第二届获此殊荣,而都大亦是香港唯一一所获此殊奖的高等院校。

此次获奖的案例名为《艺术、创新、中国文化教育》,总结了中心多年来将创新元素融入中国文化教育,并以多元艺术形式传播的成果。案例介绍了四个重点项目:「中华礼仪动画化」将传统礼仪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呈现,使年轻人更易理解和接受;「广播剧 X 中华文化」利用声音将中华文化故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广播剧;「品德教育动画协作计划」,透过与本地学校合作,创作动画短片来传递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汉代文物有段古」则结合AR技术,让参与者透过互动方式深入了解汉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些项目充分展示了中心在文化推广与艺术创作结合方面的创新成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艺术盛典,每三年举办一届。第七届展演活动由国家教育部及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以「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为主题,于6月12日至18日在湖北襄阳举行。

中心主任梁慕灵博士表示:「中心是继上一届后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是次得奖案例更包含中心与救世军田家炳学校合作的『品德达人影像化计划』,足证中心向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各个层面间推广中华文化的成效。中心同时感谢田家炳基金会一直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心成员,包括李洛旻博士,以及麦盛丰、刘文英、余孝力、龚倩怡、黄瀞慜、杨咏诗、曾令怡、梁颖贤、黄淑鸣等同事的努力。未来,中心和创意艺术学系将以展演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美育教育。」

中心成立于2015年,获田家炳基金会支持,多年来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是次获奖不仅肯定了中心在中华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努力,也彰显了都大在培育学生创意思维和艺术素养方面的成就。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持「艺术、创新、中国文化教育」的理念,致力培育具备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香港的文化艺术发展开创更多可能性。

在今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除中心荣获一等奖外,都大创意艺术学系学生也有出色表现,分别获得摄影一等奖、绘画二等奖和微电影二等奖,充分体现了都大在创意艺术培育方面的成果。<详情>
 
Newly Released Book Volumn on 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Edited by Dr. Rebecca Leung Mo-Ling, 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is a book that introduces 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to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considering various aspects of literary and creative theories in research in Chinese writing. It covers recent trends such as cross-media practices, pedagogy in creative writing in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pecifically, and looks at how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brings new interpretations to creative writing within a global context.
For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book, visit: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99-0931-5
《华文创意写作与跨媒体实践》出版
本书特色
  ★二十位亚太地区文学工作者、学者、艺术家及资深媒体从业者以自身经验,共同探讨华文创意写作课程的设计、实践及跨媒体之可能。
  ★透过不同领域的经验分享与实例分析,促进华文创意写作学科的推广与发展,显示出媒体时代下华文创作的生命力。
新媒体的诞生,缩短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脱颖而出?
  创意写作跟过去的传统写作模式不同,不再只是作者的个人活动,而是一种群体参与和协调的交流方式。作者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他们通过各种网络途径与读者建立联系,以达到快速发布、迅速传播、及时反馈的交流效果;而读者面对海量信息,逐渐倾向选择具有优质内容的产品,对于创意也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文字书写因其独特性和创意亦愈来愈受关注和青睐。
  华文创意写作学科在课题选择、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空间。本书收录「第一届华文创意写作与跨媒体实践国际研讨会」中二十篇优秀论文,作者群包括王美棋、何嘉俊、吴美筠、吴丽婵、李洛旻、邵栋、唐梓彬、孙慧欣、马世豪、梁德华、梁慕灵、陈康涛、陈炜舜、陈曙光、黄纳禧、刘文英、黎必信、战玉冰、萧欣浩与邝文峯,以其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或资深媒体从业者的身分,共同探讨华文创意写作学科在大学和中学的课程设计及实践反馈,以不同媒介的创意文本为例,分析文学及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当中国古典文化作为再创作资源时,其对当代华文创作的影响与启示。期望透过经验分享,能为华文创意写作学科的推广和发展做出贡献,并显示出媒体时代下华文创作的生命力。
订购连结:
秀威书店: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36708
国家书店:
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4780?sloc=main
诚品在线: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57022682242239004
 
【绘本《礼猫传》正式出版!】
柑仔:「肚饿啦,去找食物吧!咦?这户人家正在做什么?」周代流浪小猫柑仔一次寻找食物的经历,学懂了各种有趣的饮食礼仪,该牠成为万猫景仰的「礼猫」。
由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编《礼猫传:周代饮食礼仪》绘本于今年三月正式出版。绘本由本校创意艺术学系学生狄巧儿、许奕敏、蔡欣桐和吴嘉希绘制,借着周代流浪猫柑仔找寻食物的故事和奇遇,介绍了形形式式的周代饮食礼仪,生动地还原了古代饮食实况。随书附送的DVD一并收录五则中华礼仪动画,与绘本内容相辅相成,读者能够轻松了解礼仪的传统和现代的应用。
本书由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现已在各大平台和书店上架。
订购连结:
秀威书店: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35187
国家书店:
博客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7956
诚品在线: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2352682135736009
*本书为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合作「中华礼仪动画化」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