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 and Life Series 電影人生系列

香港都會大學開啟「電影人生」系列電影放映活動

10月6日,由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主辦,由文潔華教授和陳智廷博士策劃的2023年度秋季「電影人生」 系列電影放映及映後談拉開帷幕。首場放映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陶國璋先生就「生與死」主題對許秦豪執導的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1998)進行分享,由文潔華教授主持。
放映結束後,陶教授針對電影中的視覺語言、場景設定、音樂、拍攝手法、情節表達、人物情感變化等如何烘托生命與死亡的主題,進行了詳細解析。導演善用季節變化作為暗喻,從初秋到深秋的景色轉換,象徵著主角生命步步走近死亡; 同時用照片和死亡的特別關係,連結記憶、貫穿影片。電影通過內景、外景的區別、對角線的應用、倒影、背影等手法營造視覺效果,深沉地展現男主角對愛情的憧憬和對死亡的痛苦;又用孤獨地在凌晨四點寫信的鏡頭,突出渲染了面對死亡的焦慮。拍攝外景時,特意用新婚夫婦、婚紗等場景對比反襯,以類似黑澤明《流芳頌》的手法,暗示了主角內心對婚姻的渴望。劇情因為預示的死亡,感情同時矛盾地又是會註定失去的,飽含悵惘、哀傷和孤獨。電影一些重要的鏡頭,運用光影和手的細節動作,也突顯出男主角揮別愛情和生命的無盡傷感。作品運用畫外音、配樂節奏、他人的生日場景,表達出主角對人生意義的追問,也在引發觀眾思考。除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陶教授還著重分析了主角與年邁父親之間的互動。兩人之間別離的哀愁和含蓄的情緒表達,通過簡單的生活細節,描繪刻畫,淋漓盡致。
陶教授認為通過現實的日常生活情景,如出入醫院、約會、家庭瑣事以及場景設置和鏡頭語言,細膩地表現了主角內心對死亡的憤怒、焦慮、恐懼,最終展現了生命本質的孤獨性。整部電影沒有華麗的語言,但以簡單的手法傳遞出寧靜而深沉的情感。這種簡單而內斂的敘事語言,成為這部韓國電影獨特的美學價值。影片特別展現出東方人在面對死亡與愛情時的複雜心理,突顯出生命的孤獨、脆弱、細膩和美好。
同學們深受觸動,積極參與分享與討論:有提問談到不同電影中,面對死亡和性別視角上的差異;東方人對於死亡是否存在禁忌等問題;有人認為這是中年人面對生活與死亡的無奈表現,電影成功將這種無奈表達出來。陶教授回應說電影用死亡這種不可能的可能來表現愛情。文教授則用弗洛伊德理論的「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來描述電影中死亡與愛情的拉鋸。
本次系列將舉行六場放映活動,力圖將電影藝術欣賞與哲學思考結合,主題豐富。除死亡與愛情主題,還將就女性自由、AI、病毒、殖民主義等話題展開映後分享,希望使觀眾從多個維度深入拓展對電影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歡迎各位師生參與。
(王楚寧記錄,王易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