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大學及路德會研究港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
鼓勵向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及提升公眾教育

lemon101prototypenc 都會大學及路德會研究港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鼓勵向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及提升公眾教育
1

都會大學及路德會研究港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
鼓勵向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及提升公眾教育

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 都會大學及路德會研究港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
鼓勵向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及提升公眾教育

都會大學及路德會研究港人患認知障礙症風險
鼓勵向教育程度較低群體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及提升公眾教育

分享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linkedin

隨著全球各地包括香港人口高齡化漸趨嚴峻,長者健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長者常見疾病,特別是認知障礙症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香港都會大學(都大)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路德會)進行「香港55歲或以上人群認知障礙症風險之研究」,收集逾千名55歲或以上人士的數據,評估其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和分析相關因素,並了解其對該疾病的認識。結果發現具較高教育程度、有良好生活習慣,或有工作的人士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低;而相對於男性,女性認為其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高,其生活方式亦更健康。

為期兩年半的研究於2021年開始進行,研究團隊向來自全港各區共1,102名不同性別和教育水平的55歲或以上的人士進行調查。研究的首部分收集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數據,透過提供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分析(ARIA)評估服務(即俗稱「眼底相」,經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眼底血管狀況),推算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第二部分則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主觀認知,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及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從而分析該疾病的相關因素。

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 「眼底相」 反映中度認知障礙症風險與生活習慣有關:「眼底相」數據分析顯示7%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 而有認知障礙症「低度風險」及「高度風險」的參與者分別為25.8%及24.5%。超過九成參與者沒有吸煙和喝酒的習慣,超過一半每日有運動;但只有約三成參與者表示每天有進食一碗以上的熟菜,以及約四成每天進食一個中等大小的水果。調查發現有較多良好生活習慣的參與者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
  • 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有明顯關係:除了高齡與較高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顯著關聯性之外,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亦明顯相關。相對沒有工作或已退休的參與者,有兼職或全職工作的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曾曉苓博士指:「我們從數據觀察到近半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平均屬中級。他們大多有定時運動的習慣,數據支持健康生活習慣與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有明顯關係;而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患該疾病的風險相對高,因此我們建議針對此群體下功夫,推廣建立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

  • 女性比男性有更健康生活方式:此外,研究團隊亦探討潛在的性別差異,相比起男性參與者,女性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較差、自我評估的睡眠狀況較差、生活壓力較大、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亦較高,但有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曾博士指:「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女性自覺身體狀況較差,所以她們傾向以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身體狀況。」

這項由都大和路德會合作的研究項目,是中國銀行(香港)資助的「健康零距離」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旨在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加深市民對認知障礙症風險的認識及關注,期望研究的結果有助長者醫療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呼籲政府及市民及早進行認知障礙症的篩查和預防工作。

都大研究團隊及路德會代表:(左起)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曾曉苓博士、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教授、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行政總裁雷慧靈博士,及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鄧國禧。

4

隨著全球各地包括香港人口高齡化漸趨嚴峻,長者健康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長者常見疾病,特別是認知障礙症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香港都會大學(都大)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路德會)進行「香港55歲或以上人群認知障礙症風險之研究」,收集逾千名55歲或以上人士的數據,評估其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和分析相關因素,並了解其對該疾病的認識。結果發現具較高教育程度、有良好生活習慣,或有工作的人士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低;而相對於男性,女性認為其患上該疾病的風險較高,其生活方式亦更健康。

為期兩年半的研究於2021年開始進行,研究團隊向來自全港各區共1,102名不同性別和教育水平的55歲或以上的人士進行調查。研究的首部分收集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數據,透過提供全自動視網膜影像分析(ARIA)評估服務(即俗稱「眼底相」,經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眼底血管狀況),推算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第二部分則透過問卷了解參與者的主觀認知,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及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從而分析該疾病的相關因素。

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 「眼底相」 反映中度認知障礙症風險與生活習慣有關:「眼底相」數據分析顯示7%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 而有認知障礙症「低度風險」及「高度風險」的參與者分別為25.8%及24.5%。超過九成參與者沒有吸煙和喝酒的習慣,超過一半每日有運動;但只有約三成參與者表示每天有進食一碗以上的熟菜,以及約四成每天進食一個中等大小的水果。調查發現有較多良好生活習慣的參與者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
  • 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有明顯關係:除了高齡與較高認知障礙症風險有顯著關聯性之外,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和就業狀況與認知障礙症風險亦明顯相關。相對沒有工作或已退休的參與者,有兼職或全職工作的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較低。

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曾曉苓博士指:「我們從數據觀察到近半參與者有認知障礙症中度風險,參與者的客觀健康指標平均屬中級。他們大多有定時運動的習慣,數據支持健康生活習慣與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有明顯關係;而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患該疾病的風險相對高,因此我們建議針對此群體下功夫,推廣建立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

  • 女性比男性有更健康生活方式:此外,研究團隊亦探討潛在的性別差異,相比起男性參與者,女性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較差、自我評估的睡眠狀況較差、生活壓力較大、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亦較高,但有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曾博士指:「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女性自覺身體狀況較差,所以她們傾向以較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身體狀況。」

這項由都大和路德會合作的研究項目,是中國銀行(香港)資助的「健康零距離」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旨在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項研究,加深市民對認知障礙症風險的認識及關注,期望研究的結果有助長者醫療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呼籲政府及市民及早進行認知障礙症的篩查和預防工作。

相關新聞

相關主題

新聞分類

特寫主題

年份

更多

登記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complete this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