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学者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古典文学 开拓研究新领域

新闻 都大学者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古典文学 开拓研究新领域

都大学者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古典文学 开拓研究新领域

新闻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都大学者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古典文学 开拓研究新领域

都大学者利用数字人文技术研究古典文学 开拓研究新领域

分享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linkedin

香港都会大学致力透过学术研究承传及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曾智聪博士利用创新的学术大数据,研究民国时期出版的词集注释,开拓了民国词学研究的新领域。这种研究方法也能应用到民国时期其他古典文体,例如诗歌、散文等,有助推动以至改变学术研究模式。

民国时期正值文学改革大潮流,传统文学渐渐变得不受重视。不过源于民间的词因为文字比较通俗、内容以男女情爱为主,符合当时提倡通俗文学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视。当时出版的词集注释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种,在不足40年间大增至接近100种。这些注释虽然多是当时的教科书或普及性读物,却是研究民国学术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在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思想交汇的民国视野下作考察,研究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独特转型。可惜,这些书籍一向未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出版量甚少且多没再版,加上政治与社会变化,很多都散见各地图书馆。而且,据国家图书馆新编的《民国时期图书总目》,民国时期出版书籍达24万种。过往要从事类似时代年分跨度长,涉及文本量庞大的研究,需花上大量时间搜查文献,尤其古典文学研究重视版本,研究员更往往要前往各地图书馆亲检罕见书籍。

曾智聪博士的研究项目「民国时期(1911-1949)词籍注释研究」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运用学术大数据搜集词集注释,成效显著。他举例说:「着名词学家胡云翼在当时曾编八种词选,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主要图书馆都只收藏其中七种实体版,但是藉助学术大数据,却能悉数找出。」经他逐本检视,确认其中三种附有注释,属于研究计划范围。假如没有学术大数据,单要查清胡云翼的词选,所耗时间与人力已经不少,若要查清研究涉及的近百种词集注释,所需的时间与人力将会大大倍增;何况在过去几年因疫情关系根本未能到各地图书馆查阅书籍,研究进度将会大幅延宕。

曾博士运用学术大数据,耗时近半年考掘出约100种民国时期词集注释,其中七成能于不同学术大数据中浏览全书。这些学术大数据的特点是不经筛选,将整间或多间图书馆收录的实体书籍悉数数位化,当中部分收藏或难免庞杂、欠缺分类。可是,正正因为减少预先筛选,反而可以藉此发现一些弥足珍贵的罕见资料。其中一种重要文献便是从未正式出版的王璠《校笺漱玉集》(手抄油印本),学界一般以为对李清照作品的注释整理始于1960年代,其实王璠早于1930年代已进行相关研究,可谓李清照词接受史的重要发现。

曾博士认为,利用数字技术能有效缩短研究时间与提升研究质量,而这种研究模式也能应用到民国时期其他古典文体,例如诗歌、散文等研究,有助推动甚至改变学术研究模式。以上成果已发表于《兴大人文学报》70期。

曾智聪博士是都大中文荣誉文学士的课程主任,主要任教与古典文学、文学批评相关的学科。他的研究兴趣是古典文学、民国学术,近年从事数字人文研究。他现正主持的另一个研究计划「柳永慢词声律与抒情关系的量化研究」,同样运用数字人文研究常见的大数据与量化分析方法,处理大量柳永慢词的声律资料,再结合传统词学理论析论柳永词中声律与抒情的关系,以期回应词学界一直忽略的宋词声情关系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北京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清华大学数字人文国际论坛」中发表(2022年12月),并将再发表于台湾数位人文学会主办的「第十四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2023年12月)。

香港都会大学致力透过学术研究承传及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曾智聪博士利用创新的学术大数据,研究民国时期出版的词集注释,开拓了民国词学研究的新领域。这种研究方法也能应用到民国时期其他古典文体,例如诗歌、散文等,有助推动以至改变学术研究模式。

民国时期正值文学改革大潮流,传统文学渐渐变得不受重视。不过源于民间的词因为文字比较通俗、内容以男女情爱为主,符合当时提倡通俗文学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视。当时出版的词集注释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种,在不足40年间大增至接近100种。这些注释虽然多是当时的教科书或普及性读物,却是研究民国学术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在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思想交汇的民国视野下作考察,研究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独特转型。可惜,这些书籍一向未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出版量甚少且多没再版,加上政治与社会变化,很多都散见各地图书馆。而且,据国家图书馆新编的《民国时期图书总目》,民国时期出版书籍达24万种。过往要从事类似时代年分跨度长,涉及文本量庞大的研究,需花上大量时间搜查文献,尤其古典文学研究重视版本,研究员更往往要前往各地图书馆亲检罕见书籍。

曾智聪博士的研究项目「民国时期(1911-1949)词籍注释研究」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运用学术大数据搜集词集注释,成效显著。他举例说:「着名词学家胡云翼在当时曾编八种词选,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主要图书馆都只收藏其中七种实体版,但是藉助学术大数据,却能悉数找出。」经他逐本检视,确认其中三种附有注释,属于研究计划范围。假如没有学术大数据,单要查清胡云翼的词选,所耗时间与人力已经不少,若要查清研究涉及的近百种词集注释,所需的时间与人力将会大大倍增;何况在过去几年因疫情关系根本未能到各地图书馆查阅书籍,研究进度将会大幅延宕。

曾博士运用学术大数据,耗时近半年考掘出约100种民国时期词集注释,其中七成能于不同学术大数据中浏览全书。这些学术大数据的特点是不经筛选,将整间或多间图书馆收录的实体书籍悉数数位化,当中部分收藏或难免庞杂、欠缺分类。可是,正正因为减少预先筛选,反而可以藉此发现一些弥足珍贵的罕见资料。其中一种重要文献便是从未正式出版的王璠《校笺漱玉集》(手抄油印本),学界一般以为对李清照作品的注释整理始于1960年代,其实王璠早于1930年代已进行相关研究,可谓李清照词接受史的重要发现。

曾博士认为,利用数字技术能有效缩短研究时间与提升研究质量,而这种研究模式也能应用到民国时期其他古典文体,例如诗歌、散文等研究,有助推动甚至改变学术研究模式。以上成果已发表于《兴大人文学报》70期。

曾智聪博士是都大中文荣誉文学士的课程主任,主要任教与古典文学、文学批评相关的学科。他的研究兴趣是古典文学、民国学术,近年从事数字人文研究。他现正主持的另一个研究计划「柳永慢词声律与抒情关系的量化研究」,同样运用数字人文研究常见的大数据与量化分析方法,处理大量柳永慢词的声律资料,再结合传统词学理论析论柳永词中声律与抒情的关系,以期回应词学界一直忽略的宋词声情关系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北京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清华大学数字人文国际论坛」中发表(2022年12月),并将再发表于台湾数位人文学会主办的「第十四届数位典藏与数位人文国际研讨会」(2023年12月)。

相关新闻

相关主题

新闻分类

特写主题

年份

更多

登记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complete this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