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0月 28日
人文及創意 | 學生及畢業生成就 | 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
大學是知識建立和傳播的中心,既孕育新一代領袖和精英,也造就新知識的誕生。本校在30年間發展成為一所成熟、全面的綜合大學,除了不斷拓展全日制課程,近年更積極增強研究實力。與此同時,秉承服務社會的精神,大學特別強調研究的價值,為社會所關注問題帶來創見或解決方案。
全面增強研究實力
在最新公布的2019–2023年策略發展計劃中,大學把「增強研究實力」列為五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當初以教學為主,至今於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上略有所成,這樣的發展卻非一朝一夕。本校以遙距教育起家,最早期的研究活動集中於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科技發展。時至今日,公開大學在此領域依然領先,並設有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專注推動教育創新。與此同時,本校的研究工作亦已遍及各學院的優勢領域,這對於一所在本港高等教育領域地位愈發舉足輕重的大學來說,可謂理所當然。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指出:「我們相信,要提供高質素的教育,大學教職員必須充分掌握其學科範疇,並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必然關係到應用研究。此外,公開大學現已發展成熟,研究活動的數量和成效是躋身本港主要大學的必要條件。」
推展研究面對的一大挑戰是經費來源。過往一段長時間,政府主要向資助大學提供研究經費,直至2013年,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推出「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情況才得以扭轉。本校馬上抓緊時機,從計劃取得大額資助。研究事務總監李錦昌博士表示:「自計劃推出以來,本校總共獲批8,700萬元資助,來年累計款項可望超越一億元,支持我們在未來數年開展更多具意義的研究項目。」
本校更是唯一一所院校每年均有項目獲得「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至今已運用此計劃的撥款成立六個主要研究單位:2015–2016年,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國際商業及管治研究所,以及雙語教學研究所相繼投入研究工作;去年本校再成立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探討迫切的房屋和人口老齡化議題。除了這些長期的研究單位,大學還以同一計劃的經費開展了多個研究項目,涉及檢測和認證、中國文化、雙語教學及護理教學等範疇。
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研究中心
本校最新獲批的「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達930萬元,將用於建設大灣區海岸濕地研究設施。科技學院科學學系系主任李宏發教授解釋說:「在校長引領下,我們認識了深圳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研究人員,學院十多位教職員在該區進行研究已一段日子。為了更進一步發展,我們提出設立研究中心,以促進區內沿海濕地的研究和保護。」該中心將配備先進儀器和設施,以便從生物科學和環境保護的角度進行物種和天然物質研究,例如開展有關濕地天然淨化過濾功能的研究項目。
李錦昌博士認為,本校能夠成功申請研究資助的關鍵在於所提交項目的實用價值。他說:「我們側重能夠帶來具體社會影響、直接惠及社群的項目。」為了培養校內的應用研究文化,大學已向各學院增撥資源,並推行教職員研究激勵計劃。李博士補充:「除了向教職員提供內部研究資金,鼓勵他們開展研究工作,我們亦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以幫助他們提升撰寫計劃書等與研究相關的技巧。在政策層面上,大學會幫助取得校外研究資助的教職員有更多時間從事研究,並且研究能力也是招聘教職員的重要考慮因素。同時,大學管理層亦積極鼓勵教職員從事研究和發表論文。」
阻止藻華侵害魚類
經過數年苦心經營,校內應用研究文化愈見濃厚。在新一輪研資局教員發展計劃下,本校共獲批1,200萬元,資助16項意義重大的研究項目,可見研究實力正全面提升。近幾年獲撥款的項目已初見成果。李宏發教授擅長運用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有害藻華(即紅潮)及其相關毒素產生的機制,他正進行的項目有望幫助保護魚類免受藻華侵害,為穩定糧食供應盡一分力。李教授說:「有害藻華對魚類養殖和貝類產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此項目集中研究一種可引致魚類死亡的微藻一米氏凱倫藻,這種微藻近來每隔數年便在中國水域形成紅潮。」
2012年,該藻在福建水域大量繁殖,造成至少價值3,000億美元的鮑魚死亡;2016年,本港幾個養魚區亦因米氏凱倫藻紅潮損失200多噸魚類。李教授續說:「雖然近數十年有關米氏凱倫藻的研究為數不少,但我們對這種微藻殺害魚類和貝類的機制還是不大清楚。要解決這問題,我們要從分子層面了解魚鰓對這種藻類的反應。我們的研究項目將有助制定防止魚類死亡的措施和積極對策,對本地、中國內地以至國際魚類養殖和貝類產業影響深遠。」
利用益生菌醃製傳統中式食品以降低致癌風險
同樣在科技學院,檢測和認證課程的史東甫博士正研究運用益生菌和食品檢測的專業知識來提高傳統中式醃製食品的安全性和益處。鼻咽癌、胃癌和食道癌在香港以至華南地區特別普遍,其中鼻咽癌更稱為「廣東癌」。研究發現這可能與廣東飲食文化中的豆豉、腐乳和酸菜等醃製食品有關,當中的罪魁禍首是亞硝基化合物,此類致癌物可經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胺衍生而成。
史博士解釋道:「醃製食品中生物胺含量主要取決於發酵用的起始微生物菌群成分。但是,由於生產商慣常在非受控的環境下利用前一批次的發酵食品作為下一批次的起始菌種,當中的微生物成分往往會產生變化。我們首次嘗試引入不同種類的益生菌為起始發酵菌種,在受控的環境中進行發酵,並密切監測樣本中生物胺的含量。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我們假設使用益生菌進行發酵,不但能減低醃製食品的健康風險,更能促進健康。」研究小組已順利完成試點研究,發現益生菌在特定無氧發酵的條件下所產生的豆豉樣品中,毒性較高的生物胺,如組織胺和酪胺水平明顯受到抑制。研究報告已在學術期刊發表。史博士總結:「我們的研究表明生物胺的產生與起始發酵菌種和發酵環境相關,成果將有助於研發較健康的中式發酵食品。」
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下幼兒教育工作者專業身份的發展
本校教職員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積極開展政策研究。教育及語文學院開辦的幼兒教育課程多年來深受歡迎。政府於2017年9月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免費幼教),取代十年前推行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學券制),任教幼兒教育的王明善博士於是着手研究新政策下幼師專業身份的發展。她解釋道:「新政策改變了教師、家長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在學券制下,幼稚園為了競爭持有學券的學生,甚為市場導向。過往幼稚園屬私營行業,如今政府改為直接資助參與免費幼教的幼稚園,長遠將能收回對行業的控制權。」
為評估教育工作者在這環境下對自己專業身份的評價,王博士分別對80多所免費幼教幼稚園約270名校長和老師,以及七所幼教院校的175名準教師進行調查。後一項調查發現,雖然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專業人士,但同時有六成受訪者覺得公眾普遍沒有同感。此結果與王博士所認知大眾對行業的觀感一致:「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替子女選擇幼稚園時總是考慮老師是否『有愛心』,但較少人會注意老師的知識和技能。」她提出:「進一步研究尚待進行,但根據目前發現,『幼師不過是一些喜愛與小朋友玩的女孩』這種主流觀感必須糾正。政府應帶頭強調幼教工作者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幼教院校則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明白他們正在為教育事業的基礎環節帶來意義深遠的貢獻。」
中港台文化動力形塑下的張愛玲
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近年參與了多種類型的研究項目,系主任梁慕靈博士正以新的角度研究持續不衰的「張愛玲現象」。張愛玲於1943年在上海正式發表作品後火速成名,其電影劇本大受歡迎,影響力遍及文學以外領域,使她成為上海、香港和台灣的文化符號。張愛玲的文學造詣毋庸置疑,但人們對其人和她的作品卻評價不一。
歷來有關張愛玲的文學研究多不勝數,梁博士決定另闢蹊徑,借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探討這位著名女作家的形象如何為主流國族和性別想像所塑造。梁博士說:「許多針對張愛玲的指控,例如說她是漢奸,其實並無根據。翻查上世紀40年代上海有關張氏的報章報導,就會發現自1945年起,人們對她的評價突然幾乎一面倒地轉向,這是因為抗戰勝利後上海淪陷時期結束的緣故。」此研究項目包括建立1943–2016年間中港台三地有關張愛玲報導的龐大資料庫,為張學研究提供珍貴的研究素材。研究所得亦將豐富梁博士的教學,她稱:「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學生不單學習寫作技巧,還須掌握相關的文學理論方法,例如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理論。」
研究精神 薪火相傳
除了把研究所得帶回課堂,努力從事研究的教職員亦積極向學生傳遞創造知識的熱情,以期薪火相傳。教育及語文學院的王明善博士與唐雅睿博士鼓勵了十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向「第72屆世界幼兒教育聯會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摘要,期待今年夏季率領他們赴會。王博士分享道:「這是個讓學生體驗進行個別小型研究的良機,期望能使他們感受創造知識的喜悅,進而考慮日後投身學術研究,本港的幼兒教育領域實在很需要年輕的研究人員。」
在電腦學範疇,科技學院的呂國輝教授也十分享受讓學生參與研究。他說:「最近我正從事幾類研究工作。我與同事(特別是吳倩珍教授)和研究生緊密合作,進行數據聚類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例如目前我們正嘗試改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短答自動評分技術。同時,我也喜歡抽空指導畢業班學生的小型研究項目。研究習作能大大開闊他們的視野,為日後參與研發工作做好準備。」大學正計劃擴展研究式研究生課程,此等經驗尤其可貴。
除政府撥款外,各界善長的支持對大學推展研究亦非常重要,例如不時舉辦活動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的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就得到田家炳基金會全力支持。去年8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推出「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撥款30億元供本地學位頒授院校在三年內申請配對,本校將積極爭取更多私人研究捐款,從而產生實用、切合時代需求的知識,回饋社會。
大學是知識建立和傳播的中心,既孕育新一代領袖和精英,也造就新知識的誕生。本校在30年間發展成為一所成熟、全面的綜合大學,除了不斷拓展全日制課程,近年更積極增強研究實力。與此同時,秉承服務社會的精神,大學特別強調研究的價值,為社會所關注問題帶來創見或解決方案。
全面增強研究實力
在最新公布的2019–2023年策略發展計劃中,大學把「增強研究實力」列為五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當初以教學為主,至今於不同領域的應用研究上略有所成,這樣的發展卻非一朝一夕。本校以遙距教育起家,最早期的研究活動集中於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科技發展。時至今日,公開大學在此領域依然領先,並設有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專注推動教育創新。與此同時,本校的研究工作亦已遍及各學院的優勢領域,這對於一所在本港高等教育領域地位愈發舉足輕重的大學來說,可謂理所當然。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指出:「我們相信,要提供高質素的教育,大學教職員必須充分掌握其學科範疇,並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必然關係到應用研究。此外,公開大學現已發展成熟,研究活動的數量和成效是躋身本港主要大學的必要條件。」
推展研究面對的一大挑戰是經費來源。過往一段長時間,政府主要向資助大學提供研究經費,直至2013年,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推出「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情況才得以扭轉。本校馬上抓緊時機,從計劃取得大額資助。研究事務總監李錦昌博士表示:「自計劃推出以來,本校總共獲批8,700萬元資助,來年累計款項可望超越一億元,支持我們在未來數年開展更多具意義的研究項目。」
本校更是唯一一所院校每年均有項目獲得「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至今已運用此計劃的撥款成立六個主要研究單位:2015–2016年,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開放及創新教育研究所、國際商業及管治研究所,以及雙語教學研究所相繼投入研究工作;去年本校再成立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探討迫切的房屋和人口老齡化議題。除了這些長期的研究單位,大學還以同一計劃的經費開展了多個研究項目,涉及檢測和認證、中國文化、雙語教學及護理教學等範疇。
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研究中心
本校最新獲批的「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達930萬元,將用於建設大灣區海岸濕地研究設施。科技學院科學學系系主任李宏發教授解釋說:「在校長引領下,我們認識了深圳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研究人員,學院十多位教職員在該區進行研究已一段日子。為了更進一步發展,我們提出設立研究中心,以促進區內沿海濕地的研究和保護。」該中心將配備先進儀器和設施,以便從生物科學和環境保護的角度進行物種和天然物質研究,例如開展有關濕地天然淨化過濾功能的研究項目。
李錦昌博士認為,本校能夠成功申請研究資助的關鍵在於所提交項目的實用價值。他說:「我們側重能夠帶來具體社會影響、直接惠及社群的項目。」為了培養校內的應用研究文化,大學已向各學院增撥資源,並推行教職員研究激勵計劃。李博士補充:「除了向教職員提供內部研究資金,鼓勵他們開展研究工作,我們亦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以幫助他們提升撰寫計劃書等與研究相關的技巧。在政策層面上,大學會幫助取得校外研究資助的教職員有更多時間從事研究,並且研究能力也是招聘教職員的重要考慮因素。同時,大學管理層亦積極鼓勵教職員從事研究和發表論文。」
阻止藻華侵害魚類
經過數年苦心經營,校內應用研究文化愈見濃厚。在新一輪研資局教員發展計劃下,本校共獲批1,200萬元,資助16項意義重大的研究項目,可見研究實力正全面提升。近幾年獲撥款的項目已初見成果。李宏發教授擅長運用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有害藻華(即紅潮)及其相關毒素產生的機制,他正進行的項目有望幫助保護魚類免受藻華侵害,為穩定糧食供應盡一分力。李教授說:「有害藻華對魚類養殖和貝類產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此項目集中研究一種可引致魚類死亡的微藻一米氏凱倫藻,這種微藻近來每隔數年便在中國水域形成紅潮。」
2012年,該藻在福建水域大量繁殖,造成至少價值3,000億美元的鮑魚死亡;2016年,本港幾個養魚區亦因米氏凱倫藻紅潮損失200多噸魚類。李教授續說:「雖然近數十年有關米氏凱倫藻的研究為數不少,但我們對這種微藻殺害魚類和貝類的機制還是不大清楚。要解決這問題,我們要從分子層面了解魚鰓對這種藻類的反應。我們的研究項目將有助制定防止魚類死亡的措施和積極對策,對本地、中國內地以至國際魚類養殖和貝類產業影響深遠。」
利用益生菌醃製傳統中式食品以降低致癌風險
同樣在科技學院,檢測和認證課程的史東甫博士正研究運用益生菌和食品檢測的專業知識來提高傳統中式醃製食品的安全性和益處。鼻咽癌、胃癌和食道癌在香港以至華南地區特別普遍,其中鼻咽癌更稱為「廣東癌」。研究發現這可能與廣東飲食文化中的豆豉、腐乳和酸菜等醃製食品有關,當中的罪魁禍首是亞硝基化合物,此類致癌物可經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胺衍生而成。
史博士解釋道:「醃製食品中生物胺含量主要取決於發酵用的起始微生物菌群成分。但是,由於生產商慣常在非受控的環境下利用前一批次的發酵食品作為下一批次的起始菌種,當中的微生物成分往往會產生變化。我們首次嘗試引入不同種類的益生菌為起始發酵菌種,在受控的環境中進行發酵,並密切監測樣本中生物胺的含量。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我們假設使用益生菌進行發酵,不但能減低醃製食品的健康風險,更能促進健康。」研究小組已順利完成試點研究,發現益生菌在特定無氧發酵的條件下所產生的豆豉樣品中,毒性較高的生物胺,如組織胺和酪胺水平明顯受到抑制。研究報告已在學術期刊發表。史博士總結:「我們的研究表明生物胺的產生與起始發酵菌種和發酵環境相關,成果將有助於研發較健康的中式發酵食品。」
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下幼兒教育工作者專業身份的發展
本校教職員也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積極開展政策研究。教育及語文學院開辦的幼兒教育課程多年來深受歡迎。政府於2017年9月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計劃」(免費幼教),取代十年前推行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學券制),任教幼兒教育的王明善博士於是着手研究新政策下幼師專業身份的發展。她解釋道:「新政策改變了教師、家長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在學券制下,幼稚園為了競爭持有學券的學生,甚為市場導向。過往幼稚園屬私營行業,如今政府改為直接資助參與免費幼教的幼稚園,長遠將能收回對行業的控制權。」
為評估教育工作者在這環境下對自己專業身份的評價,王博士分別對80多所免費幼教幼稚園約270名校長和老師,以及七所幼教院校的175名準教師進行調查。後一項調查發現,雖然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專業人士,但同時有六成受訪者覺得公眾普遍沒有同感。此結果與王博士所認知大眾對行業的觀感一致:「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替子女選擇幼稚園時總是考慮老師是否『有愛心』,但較少人會注意老師的知識和技能。」她提出:「進一步研究尚待進行,但根據目前發現,『幼師不過是一些喜愛與小朋友玩的女孩』這種主流觀感必須糾正。政府應帶頭強調幼教工作者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幼教院校則要思考如何幫助學生明白他們正在為教育事業的基礎環節帶來意義深遠的貢獻。」
中港台文化動力形塑下的張愛玲
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近年參與了多種類型的研究項目,系主任梁慕靈博士正以新的角度研究持續不衰的「張愛玲現象」。張愛玲於1943年在上海正式發表作品後火速成名,其電影劇本大受歡迎,影響力遍及文學以外領域,使她成為上海、香港和台灣的文化符號。張愛玲的文學造詣毋庸置疑,但人們對其人和她的作品卻評價不一。
歷來有關張愛玲的文學研究多不勝數,梁博士決定另闢蹊徑,借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探討這位著名女作家的形象如何為主流國族和性別想像所塑造。梁博士說:「許多針對張愛玲的指控,例如說她是漢奸,其實並無根據。翻查上世紀40年代上海有關張氏的報章報導,就會發現自1945年起,人們對她的評價突然幾乎一面倒地轉向,這是因為抗戰勝利後上海淪陷時期結束的緣故。」此研究項目包括建立1943–2016年間中港台三地有關張愛玲報導的龐大資料庫,為張學研究提供珍貴的研究素材。研究所得亦將豐富梁博士的教學,她稱:「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學生不單學習寫作技巧,還須掌握相關的文學理論方法,例如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理論。」
研究精神 薪火相傳
除了把研究所得帶回課堂,努力從事研究的教職員亦積極向學生傳遞創造知識的熱情,以期薪火相傳。教育及語文學院的王明善博士與唐雅睿博士鼓勵了十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向「第72屆世界幼兒教育聯會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摘要,期待今年夏季率領他們赴會。王博士分享道:「這是個讓學生體驗進行個別小型研究的良機,期望能使他們感受創造知識的喜悅,進而考慮日後投身學術研究,本港的幼兒教育領域實在很需要年輕的研究人員。」
在電腦學範疇,科技學院的呂國輝教授也十分享受讓學生參與研究。他說:「最近我正從事幾類研究工作。我與同事(特別是吳倩珍教授)和研究生緊密合作,進行數據聚類和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例如目前我們正嘗試改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的短答自動評分技術。同時,我也喜歡抽空指導畢業班學生的小型研究項目。研究習作能大大開闊他們的視野,為日後參與研發工作做好準備。」大學正計劃擴展研究式研究生課程,此等經驗尤其可貴。
除政府撥款外,各界善長的支持對大學推展研究亦非常重要,例如不時舉辦活動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的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就得到田家炳基金會全力支持。去年8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推出「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撥款30億元供本地學位頒授院校在三年內申請配對,本校將積極爭取更多私人研究捐款,從而產生實用、切合時代需求的知識,回饋社會。
登記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possible. Cookie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your browser and performs functions such as recognising you when you return to our website and helping our team to understand which sections of the website you find most interesting and useful.
Strictly Necessary Cookie should be enabled at all times so that we can save your preferences for cookie settings.
If you disable this cookie, we will not be able to save your preferences. This means that every time you visit this website you will need to enable or disable cookies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