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共同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 提供改善建議

新聞 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共同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 提供改善建議

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共同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 提供改善建議

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 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共同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 提供改善建議

香港公開大學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共同研究劏房家庭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 提供改善建議

分享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linkedin

為解決短期住屋問題,香港政府於二零一八年公布發展過渡性房屋項目,並協調民間機構申請,以增加單位供應。然而,過渡性房屋的受眾需求仍然未有足夠研究。為了令申請營辦的民間機構得知居民實際需要,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轄下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合作進行研究,藉以了解劏房戶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並希望研究結果為未來興建或改建過渡性房屋提供建議。

公開大學聯同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今天(六月三日)發布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研究團隊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與十五戶分別居於北區、荃灣和深水埗的劏房住戶進行深度訪談,探討他們現時居住問題、對過渡性房屋和理想家居的期望。團隊發現劏房戶正面對不同居住問題,主要包括:生活空間不足、欠缺私隱度、安全隱憂、衞生問題及租金高昂等,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將自己居住的單位評為不合格。

就過渡性房屋方面的期望,絕大部分(93.33%)受訪者不接受、甚至反對「共居」概念,認為共享空間或設施會衍生不同問題,例如:因使用習慣不同,輪用廚廁容易引起紛爭。三份之二受訪者均表示期望能居於過渡性房屋至獲編配公屋(俗稱上樓)為止。他們期望過渡性房屋可增加及改善生活空間、增加私隱度,解決保安或衞生問題等,並希望附近有交通配合及不同的社區設施作配套。此外,受訪者均一致表示希望過渡性房屋的租金水平能訂立在港幣五千元以下。至於對理想家居的期望,受訪者一致認為空間要比現時為進步,能夠給予自己和子女更多地方使用。租金上,他們希望能與公屋租金相若。

綜合研究結果,團隊認為過渡性房屋可解劏房戶燃眉之急,但人均居住面積不應少於十二點六平方米,租金水平不應高於家庭入息的百分之二十五。團隊亦認為政府必須以增建公屋為目標,重新維持「三年上樓」的承諾,同時需全盤考慮所有短中長期土地選項。實施劏房租務管制亦屬不可或缺,並需訂立明確的立法規管時間表,引入相關罰則。要解決住屋貧窮問題,團隊指出必須從短中長期政策多管齊下入手,重建房屋階梯,使住戶一步步擺脫不適切的房屋。長遠而言,不合法劏房必須被全面取締或實行明確規管,以保障市民擁有具尊嚴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權。

公開大學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二零一九年獲得研究資助局撥款而成立,中心在短短兩年內積極參與有關房屋和老年化議題的研究,成績顯著。公開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香港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一直是社會上的一個重大議題。基層市民需要面對高昂的租金、居住環境不理想的問題。公開大學非常高興能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合作,期望是次研究可為政府及業界於日後規劃過渡性房屋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行政總裁雷慧靈博士則表示:「感謝公開大學研究團隊到訪多區了解基層市民住屋需要,讓我們社福機構能更準確、更聚焦地與政府合作推行過渡性房屋計劃,在有限的資源和土地供應中,為身處惡劣環境的基層家庭提供一杯涼水。」

有關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現今已成為一所發展全面的大學,致力為中學畢業生及在職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優質及靈活高等教育。作為一所充滿活力及力求創新的高等學府,公大現時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全日制學生人數約10,000,兼讀制學生約9,000人。公大致力於推動學生學習、增進知識和提升研究工作,並著重發展專業及應用課程,以配合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及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公開大學設有六所教學學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及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透過開辦全日制副學位課程、社區學習及專業課程,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及持續進修的機會。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早前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並已啟動修改大學條例的程序,以待呈交立法會作正式審批。大學新名稱適切反映大學在香港都會中獨特的定位,並能夠展示多年來大學發展的蛻變和未來的發展策略方向。

香港公開大學網站:www.hkmu.edu.hk
大學重新命名網頁:https://retitling.hkmu.edu.hk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期望是次研究可為政府及業界於日後規劃過渡性房屋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為解決短期住屋問題,香港政府於二零一八年公布發展過渡性房屋項目,並協調民間機構申請,以增加單位供應。然而,過渡性房屋的受眾需求仍然未有足夠研究。為了令申請營辦的民間機構得知居民實際需要,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轄下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及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合作進行研究,藉以了解劏房戶對過渡性房屋的看法,並希望研究結果為未來興建或改建過渡性房屋提供建議。

公開大學聯同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今天(六月三日)發布第一階段的研究報告。研究團隊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與十五戶分別居於北區、荃灣和深水埗的劏房住戶進行深度訪談,探討他們現時居住問題、對過渡性房屋和理想家居的期望。團隊發現劏房戶正面對不同居住問題,主要包括:生活空間不足、欠缺私隱度、安全隱憂、衞生問題及租金高昂等,有接近一半的受訪者將自己居住的單位評為不合格。

就過渡性房屋方面的期望,絕大部分(93.33%)受訪者不接受、甚至反對「共居」概念,認為共享空間或設施會衍生不同問題,例如:因使用習慣不同,輪用廚廁容易引起紛爭。三份之二受訪者均表示期望能居於過渡性房屋至獲編配公屋(俗稱上樓)為止。他們期望過渡性房屋可增加及改善生活空間、增加私隱度,解決保安或衞生問題等,並希望附近有交通配合及不同的社區設施作配套。此外,受訪者均一致表示希望過渡性房屋的租金水平能訂立在港幣五千元以下。至於對理想家居的期望,受訪者一致認為空間要比現時為進步,能夠給予自己和子女更多地方使用。租金上,他們希望能與公屋租金相若。

綜合研究結果,團隊認為過渡性房屋可解劏房戶燃眉之急,但人均居住面積不應少於十二點六平方米,租金水平不應高於家庭入息的百分之二十五。團隊亦認為政府必須以增建公屋為目標,重新維持「三年上樓」的承諾,同時需全盤考慮所有短中長期土地選項。實施劏房租務管制亦屬不可或缺,並需訂立明確的立法規管時間表,引入相關罰則。要解決住屋貧窮問題,團隊指出必須從短中長期政策多管齊下入手,重建房屋階梯,使住戶一步步擺脫不適切的房屋。長遠而言,不合法劏房必須被全面取締或實行明確規管,以保障市民擁有具尊嚴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權。

公開大學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二零一九年獲得研究資助局撥款而成立,中心在短短兩年內積極參與有關房屋和老年化議題的研究,成績顯著。公開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表示:「香港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一直是社會上的一個重大議題。基層市民需要面對高昂的租金、居住環境不理想的問題。公開大學非常高興能與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合作,期望是次研究可為政府及業界於日後規劃過渡性房屋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行政總裁雷慧靈博士則表示:「感謝公開大學研究團隊到訪多區了解基層市民住屋需要,讓我們社福機構能更準確、更聚焦地與政府合作推行過渡性房屋計劃,在有限的資源和土地供應中,為身處惡劣環境的基層家庭提供一杯涼水。」

有關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現今已成為一所發展全面的大學,致力為中學畢業生及在職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優質及靈活高等教育。作為一所充滿活力及力求創新的高等學府,公大現時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全日制學生人數約10,000,兼讀制學生約9,000人。公大致力於推動學生學習、增進知識和提升研究工作,並著重發展專業及應用課程,以配合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及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公開大學設有六所教學學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及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透過開辦全日制副學位課程、社區學習及專業課程,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及持續進修的機會。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早前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並已啟動修改大學條例的程序,以待呈交立法會作正式審批。大學新名稱適切反映大學在香港都會中獨特的定位,並能夠展示多年來大學發展的蛻變和未來的發展策略方向。

香港公開大學網站:www.hkmu.edu.hk
大學重新命名網頁:https://retitling.hkmu.edu.hk

相關新聞

相關主題

新聞分類

特寫主題

年份

更多

登記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complete this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