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學者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古典文學 開拓研究新領域

新聞 都大學者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古典文學 開拓研究新領域

都大學者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古典文學 開拓研究新領域

新聞中心

首頁 新聞中心 都大學者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古典文學 開拓研究新領域

都大學者利用數字人文技術研究古典文學 開拓研究新領域

分享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linkedin

香港都會大學致力透過學術研究承傳及弘揚中華文化,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曾智聰博士利用創新的學術大數據,研究民國時期出版的詞集注釋,開拓了民國詞學研究的新領域。這種研究方法也能應用到民國時期其他古典文體,例如詩歌、散文等,有助推動以至改變學術研究模式。

民國時期正值文學改革大潮流,傳統文學漸漸變得不受重視。不過源於民間的詞因為文字比較通俗、內容以男女情愛為主,符合當時提倡通俗文學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視。當時出版的詞集注釋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種,在不足40年間大增至接近100種。這些注釋雖然多是當時的教科書或普及性讀物,卻是研究民國學術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在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思想交匯的民國視野下作考察,研究中國學術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獨特轉型。可惜,這些書籍一向未受到學術界足夠重視,出版量甚少且多沒再版,加上政治與社會變化,很多都散見各地圖書館。而且,據國家圖書館新編的《民國時期圖書總目》,民國時期出版書籍達24萬種。過往要從事類似時代年分跨度長,涉及文本量龐大的研究,需花上大量時間搜查文獻,尤其古典文學研究重視版本,研究員更往往要前往各地圖書館親檢罕見書籍。

曾智聰博士的研究項目「民國時期(1911-1949)詞籍注釋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運用學術大數據蒐集詞集注釋,成效顯著。他舉例說:「著名詞學家胡雲翼在當時曾編八種詞選,香港及中國內地的主要圖書館都只收藏其中七種實體版,但是藉助學術大數據,卻能悉數找出。」經他逐本檢視,確認其中三種附有注釋,屬於研究計劃範圍。假如沒有學術大數據,單要查清胡雲翼的詞選,所耗時間與人力已經不少,若要查清研究涉及的近百種詞集注釋,所需的時間與人力將會大大倍增;何況在過去幾年因疫情關係根本未能到各地圖書館查閱書籍,研究進度將會大幅延宕。

曾博士運用學術大數據,耗時近半年考掘出約100種民國時期詞集注釋,其中七成能於不同學術大數據中瀏覽全書。這些學術大數據的特點是不經篩選,將整間或多間圖書館收錄的實體書籍悉數數位化,當中部分收藏或難免龐雜、欠缺分類。可是,正正因為減少預先篩選,反而可以藉此發現一些彌足珍貴的罕見資料。其中一種重要文獻便是從未正式出版的王璠《校箋漱玉集》(手抄油印本),學界一般以為對李清照作品的注釋整理始於1960年代,其實王璠早於1930年代已進行相關研究,可謂李清照詞接受史的重要發現。

曾博士認為,利用數字技術能有效縮短研究時間與提升研究質量,而這種研究模式也能應用到民國時期其他古典文體,例如詩歌、散文等研究,有助推動甚至改變學術研究模式。以上成果已發表於《興大人文學報》70期。

曾智聰博士是都大中文榮譽文學士的課程主任,主要任教與古典文學、文學批評相關的學科。他的研究興趣是古典文學、民國學術,近年從事數字人文研究。他現正主持的另一個研究計劃「柳永慢詞聲律與抒情關係的量化研究」,同樣運用數字人文研究常見的大數據與量化分析方法,處理大量柳永慢詞的聲律資料,再結合傳統詞學理論析論柳永詞中聲律與抒情的關係,以期回應詞學界一直忽略的宋詞聲情關係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北京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清華大學數字人文國際論壇」中發表(2022年12月),並將再發表於臺灣數位人文學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2023年12月)。

香港都會大學致力透過學術研究承傳及弘揚中華文化,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曾智聰博士利用創新的學術大數據,研究民國時期出版的詞集注釋,開拓了民國詞學研究的新領域。這種研究方法也能應用到民國時期其他古典文體,例如詩歌、散文等,有助推動以至改變學術研究模式。

民國時期正值文學改革大潮流,傳統文學漸漸變得不受重視。不過源於民間的詞因為文字比較通俗、內容以男女情愛為主,符合當時提倡通俗文學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視。當時出版的詞集注釋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種,在不足40年間大增至接近100種。這些注釋雖然多是當時的教科書或普及性讀物,卻是研究民國學術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在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思想交匯的民國視野下作考察,研究中國學術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獨特轉型。可惜,這些書籍一向未受到學術界足夠重視,出版量甚少且多沒再版,加上政治與社會變化,很多都散見各地圖書館。而且,據國家圖書館新編的《民國時期圖書總目》,民國時期出版書籍達24萬種。過往要從事類似時代年分跨度長,涉及文本量龐大的研究,需花上大量時間搜查文獻,尤其古典文學研究重視版本,研究員更往往要前往各地圖書館親檢罕見書籍。

曾智聰博士的研究項目「民國時期(1911-1949)詞籍注釋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運用學術大數據蒐集詞集注釋,成效顯著。他舉例說:「著名詞學家胡雲翼在當時曾編八種詞選,香港及中國內地的主要圖書館都只收藏其中七種實體版,但是藉助學術大數據,卻能悉數找出。」經他逐本檢視,確認其中三種附有注釋,屬於研究計劃範圍。假如沒有學術大數據,單要查清胡雲翼的詞選,所耗時間與人力已經不少,若要查清研究涉及的近百種詞集注釋,所需的時間與人力將會大大倍增;何況在過去幾年因疫情關係根本未能到各地圖書館查閱書籍,研究進度將會大幅延宕。

曾博士運用學術大數據,耗時近半年考掘出約100種民國時期詞集注釋,其中七成能於不同學術大數據中瀏覽全書。這些學術大數據的特點是不經篩選,將整間或多間圖書館收錄的實體書籍悉數數位化,當中部分收藏或難免龐雜、欠缺分類。可是,正正因為減少預先篩選,反而可以藉此發現一些彌足珍貴的罕見資料。其中一種重要文獻便是從未正式出版的王璠《校箋漱玉集》(手抄油印本),學界一般以為對李清照作品的注釋整理始於1960年代,其實王璠早於1930年代已進行相關研究,可謂李清照詞接受史的重要發現。

曾博士認為,利用數字技術能有效縮短研究時間與提升研究質量,而這種研究模式也能應用到民國時期其他古典文體,例如詩歌、散文等研究,有助推動甚至改變學術研究模式。以上成果已發表於《興大人文學報》70期。

曾智聰博士是都大中文榮譽文學士的課程主任,主要任教與古典文學、文學批評相關的學科。他的研究興趣是古典文學、民國學術,近年從事數字人文研究。他現正主持的另一個研究計劃「柳永慢詞聲律與抒情關係的量化研究」,同樣運用數字人文研究常見的大數據與量化分析方法,處理大量柳永慢詞的聲律資料,再結合傳統詞學理論析論柳永詞中聲律與抒情的關係,以期回應詞學界一直忽略的宋詞聲情關係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北京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清華大學數字人文國際論壇」中發表(2022年12月),並將再發表於臺灣數位人文學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2023年12月)。

相關新聞

相關主題

新聞分類

特寫主題

年份

更多

登記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to complete this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