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活动

科技学院 电子工程与计算器科学系 电脑系 最新消息 新闻和活动

News and Events

科技学院学生团队夺华为ICT大赛香港站季军

20 Dec 2024 首页  新闻中心 得奖者及课程:刘宇航,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荣誉工学士江昊东,计算机科学荣誉理学士马享,计算机科学荣誉理学士比赛:华为ICT大赛2024–2025香港站奖项:Computing赛道季军主办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详情:三位科技学院学生刘宇航、江昊东及马享组队参与「华为ICT大赛2024–2025香港站」,经过数月在线培训、初赛角逐及多轮专业评审,最终与其他21支队伍晋级决赛,并脱颖而出,在Computing赛道中夺得季军。是次比赛涵盖华为使用的OpenGauss数据库、OpenEuler系统及鲲鹏通用计算平台等硬件及软件的应用教学,让同学能够获得多项技能及了解最先进的技术。香港站赛事亦获共13间大专院校参与,参赛人数突破900。华为ICT大赛是华为公司打造面向全球高校的年度ICT赛事,为高校师生提供国际化竞技和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信息及通讯科技(ICT)知识水平,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运用新技术、新平台的创新创造能力。

Read More »

土木工程学科学生在 ICE HKA G&S 韩国代表团中荣获奖项

于2023年10月22日至27日,我们(林家俊 — Ricky、刘纪瑶 — Clarice)有幸参加了“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ICE HKA)青年部(G&S)2023年韩国代表团”。我们都很荣幸被选为学生奖学金得主, 每人获得3,000港元的资助以支付整个计划的费用。 林家俊 Ricky (左二);刘纪瑶Clarice (右一) Ricky的经历: 在代表团期间,我们访问了韩国首尔的工程公司、建筑工地和大学。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建筑环境中应用的创新技术以及如何满足未来的需求。看到土木工程师如何通过他们的项目应对社会变革和挑战,这真是令人着迷。这次经历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探索了最新的海外土木工程发展。代表团的主题「突破界限:点燃创新」,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智慧和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Clarice的经历: 在代表团期间,我从第一手观察了真实的土木工程项目,并与韩国的工程学生进行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这种接触对于拓展我的视野和加深我对全球建设行业的理解至关重要。此外,这也是一个结交业内新朋友的绝佳平台。这次经历凸显了作为学生时期可得到的独特机会,这些机会不仅充实而且在学生时期相对更为经济。 共同见解: 我们都强烈鼓励其他土木工程学生参加未来的ICE HKA代表团。这些计划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去探索香港与海外城市之间的异同,考虑未来的工程机遇,并促进全球年轻土木工程精英之间的交流。参与还提供了亲身体验外国文化和社会的机会。 有兴趣了解更多,可以在以下位置找到更多资讯和我们的学习报告: https://www.ice.org.uk/news-insight/news-and-blogs/latest-news/news/hk-students-grads-explore-engineering-south-korea 返回 建筑与品质管理系

Read More »

都大研究「三合土」配方  大幅减低土壤中抗生素含量及缓解陆地环境污染

2024年4月2日 首頁  新闻中心近年由抗生素和抗生素抗药性基因引起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其在生物体中的积聚不但影响生态环境,更有可能透过土壤转移到特定的土传植物病原体,从而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香港都会大学(都大)团队研究一种独特的「三合土」土壤改良配方,透过大幅减低土壤中抗生素和抗药性基因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质素,应对陆地环境受抗生素及抗药性基因污染的风险。抗生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及禽畜的疾病治疗,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促进禽畜生长。抗生素或其代谢物会通过动物粪便及工厂废水排放到环境中,一旦渗入农田时,这些抗生素便会进入土壤环境及耕地造成进一步的污染。随着抗生素使用量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这种污染物及相应的抗药性基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抗生素和抗生素抗药性基因有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及产能,以及植物会从被污染了的土壤中吸收及累积抗生素。另外,土壤病原菌亦会通过基因转移得到抗药性,因而进一步造成抗生素在食物链中积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都大科技学院讲师潘敏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三合土」改良配方,透过配比三种环境废弃物 —— 污泥、中药渣和生物炭,将其「转废为宝」添加到土壤中,提高土壤中的养份,并大幅减低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抗药性基因的生物活性,促进其降解,从而改善土壤质素。污泥含丰富氮、磷、钾等土壤及植物的必需元素;中药渣由植物纤维质组成并含丰富碳元素;而生物炭可改良微生物族群 。潘博士及团队以不同的土壤进行多轮实验,并测试不同作物的生长,找出「三合土」的黄金配方。结果发现,在土壤中加入20%「三合土」配方的效果最为理想,可提高土壤的养份,及大幅降低土壤中抗生素和抗药性基因的含量。潘博士表示:「在研究中曾尝试混合多种环境废弃物作为土壤改良剂,过程中发现『三合土』配方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抗生素和抗药性基因的生物活性,大幅改善土壤质素,为农作物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三合土』配方,冀能进一步改良成效。」这项研究获研究资助局的教员发展计划拨款支持,而「三合土」配方在本港取得短期专利。大学期望继续发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透过科学研究回馈社会。 潘博士及团队以不同的土壤进行多轮实验,并测试不同作物的生长,找出「三合土」的20%黄金配方。 透过配比三种环境废弃物 —— 污泥、中药渣和生物炭而成的「三合土」改良配方。

Read More »

都大首办香港检验医学研讨会 为35周年校庆掀序幕

2024年1月7日  首页  新闻中心 由香港都会大学(都大)与香港医务化验学会合办的首届「香港检验医学研讨会」昨日(1月6日)圆满举行。作为都大35周年校庆首个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反应热烈,吸引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业界和政府代表等约250人参与。透过一系列演讲和讨论,助与会者汲取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检验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并相互交流经验及探讨合作的机会。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应邀莅临主礼,并与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等,一同主持都大医疗科学实验室开幕仪式,标志着这所占地7,000平方呎、配备先进专业仪器的实验室正式启用。 都大于2021年获教育局「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拨款逾4,000万港元,作为开办「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的起动资助,包括筹建该医疗科学实验室,备有五个实验室专区,涵盖「临床血液及输血科学」、「临床化学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组织学」和「分子诊断学」的化验工作,以支援相关范畴的教学及研究。 蔡若莲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医学化验专才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守护者,就应对因人口老化而增加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有着重要角色。都大作为一所提供护理及相关专业医疗培训的主要院校,于本学年首度推出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可谓恰逢其时。她说:「教育局将继续与都大和其他自资院校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资专上教育的质素和策略定位,为年轻人提供多元出路,应对社会人力需求,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 林群声校长表示,去年开办的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反应非常热烈,报读情况远超预期,反映行业求才若渴。他感谢特区政府及教育局大力支持,让都大成功开办课程及设立医疗科学实验室。他说:「大学会将智能科技融入实验室环境,提升教研质素,此概念极具创新性,是香港以至粤港澳大湾区内首创。同时,这计划与大学发展智能校园的愿景不谋而合。」 全日研讨会共进行四场主题演讲,讲者包括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新兴技术委员会主席Sergio Bernardini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邓志武,以及香港大学(港大)微生物学系名誉副教授任永昌博士。他们就检验医学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等,分享精辟见解和经验,令与会者获益良多。 新开幕的医疗科学实验室亦开放予与会者参观,展示多部医院广泛采用的先进化验仪器。实验室配合医疗化验科学课程,以先进科技及跨学科协作,及透过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应用及实践的机会,加强职前培训,培育更多医疗化验专才。大学亦计划将实验室全面智能化,配备自动化实验室监察系统、机械人系统、智能眼镜等先进器材,打造成全港首个智能医疗化验教学实验室。 主礼嘉宾及主讲嘉宾合照。(左起)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教授、IFCC新兴技术委员会主席Sergio Bernardini教授、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港大微生物学系名誉副教授任永昌博士、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邓志武。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表示,局方将继续与都大紧密合作,为年轻人提供多元出路。 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称大学会将智能科技融入实验室环境。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參觀醫療科學實驗室。

Read More »

都大获教育局拨款逾3,700万 为新型工业化成立工业中心及发展相关课程

2023年12月18日  首页  新闻中心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获教育局「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计划)拨款逾3,700万,成立工业中心,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课程及优化现有课程。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相信此项目,能配合政府最新提倡的「新型工业化」施政措施,为行业培育优秀人才。 过去两年,都大均获教育局拨款资助开办全新课程。其中2021/22年度获资助共7,300万,开设建筑管理及工料测量荣誉理学士,以及新音乐及互动娱乐荣誉文学士课程;而2020/21年度则获资助4,000万,开设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林校长称:「都大连续三年获政府拨款,反映政府对都大致力提供优质教育,以及开办需求殷切且具特色的课程,予以肯定及支持。」他表示,本年度获拨款的项目有助推进本港「新型工业化」,提升本港竞争力。 都大科技学院现时提供多个工程和信息科技课程,并由合作伙伴及院校提供场地设施以进行工业培训。有见相关课程的培训需求与日俱增,都大将利用拨款成立工业中心,添置符合市场标准的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质培训。 都大亦会运用拨款推出全新建筑工程荣誉工学士课程,培训建筑工程师。该课程着重教授智能建筑技术,让学生掌握创新和先进的建筑技术以应用于建筑项目中。 配合新课程的发展,工业中心将配备智能建筑技术设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同时有助优化现有的屋宇设备工程及可持续发展荣誉工学士和土木工程课程荣誉工学士的培训。 中心同时会设置物联网和Web3设施,有助教授与新工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物联网、无线感测网络、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又会建立机械人和自动化设施,配合新工业化对机械人技术方面的需求。这些设施对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网络及计算机安全和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课程的培训大有帮助。预期工业中心落成后,能为都大及本港其他自资院校的学生提供培训,以满足行业需求。 此外,都大计划建立一个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合适环境,鼓励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原型产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业精神。   相关新闻已于2023年12月18日刊报。 都大获拨逾3700万 成立新型工业中心  (星岛头条网,头条日报网) 都大获3700万建工业中心办课程  ( on.cc 东网,东方日报网, Line Today) 都大获教育局拨款逾3700万 成立工业中心  [大公文汇网]  都大获教育局拨款逾3700万 成立工业中心  [点新闻]  都大获教育局拨款逾3700万 成立工业中心及发展相关课程  [香港商报网]  香港都会大学获拨款逾3700万港元成立工业中心  [香港新闻网]  返回学系网页

Read More »

都大设计实时厌氧消化活性监测装置 提高厨余分解效率并产生更多可再生能源

日期:2023年12月21日 都大科技学院助理教授陈键林博士及团队设计「微流控监测装置」,能实时监测「厌氧消化」的活性,了解厨余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随着本港环保意识日渐提高,公众对食物浪费情况愈来愈关注,因而产生对厨余回收、循环再用的需求。大量厨余若未能适当处理,则对环境造成污染。厨余与污泥透过「共厌氧消化」可产生沼气,惟需密切监察消化过程中的生物活性,确保产生生物气的同时,「厌氧消化」亦能顺利进行。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科技学院设计「微流控监测装置」,能实时监测「厌氧消化」的活性,了解厨余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垃圾分解效率,并产生可再生能源,实践转废为能。 根据环保署的资料,香港现时大部分厨余会连同其他都市固体废物一起被弃置于堆填区。而在2020年,香港每日约有10,809公吨都市固体废物被弃置于堆填区,厨余占当中约三成。政府早前推行「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把厨余与处理污水时产生的污泥一并进行「厌氧消化」,即于缺氧情况下以微生物消化及分解垃圾,这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海外不同国家,能有效处理厨余和污泥,在减少垃圾量的同时,亦会产生生物气,可用作制造电能和热能,再转化为电力使用。 都大科技学院助理教授陈键林博士于2021年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推展有关厨余处理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如大量加入厨余于「厌氧消化」系统中,将可能改变系统的酸碱值,导致系统内的微生物群落失调,难以对垃圾进行有效消化分解,影响垃圾处理成效。 有见及此,陈教授的团队利用「微流控」技术设计「微流控监测装置(microfluidics monitoring device)」,即一种配备微小管道的纤细芯片。只要于「厌氧消化」过程进行前撷取微量厨余与污泥,芯片装置即会利用内置的特殊化学染剂对「厌氧消化」中的微生物活性产生萤光反应,透过观察萤光反应的强弱变化,能即时分析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的活性,实时了解微生物分解垃圾的成效。 相对现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利用「微流控监测装置(microfluidics monitoring device)」能实时分析污泥与厨余的比例对「厌氧消化」活性的影响,从而更快捷省时地监察垃圾分解。 经过反复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当污泥与厨余达到一定比例时,厨余能最有效协助污泥进行「厌氧消化」,达致最佳的垃圾处理效果。对比单独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加入厨余与污泥共同「厌氧消化」能释出更多沼气,加以回收及转化便能制造更多电力。 陈教授认为,此项研究有助提高厨余处理的稳定性和产生可再生能源的效率。他指:「研究结果反映微流控技术在实时监测厌氧消化过程的应用潜力,例如本研究的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的生物活性监测,能更有效善用厨余实践转废为能。我们期望能把研究结果投入社区应用,并把『微流控』技术延伸至多个化验领域,为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陈教授推展有关厨余处理的研究。 「微流控监测装置」配备微小管道的纤细芯片,只要撷取微量厨余与污泥,芯片内置的特殊化学染剂便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萤光反应。

Read More »

电子及电脑工程学学生创新项目再获殊荣

日期:2023年10月27日 得奖学生: 文思玫 课程: 电子及电脑工程学荣誉工学士 比赛: 「Innovate for Future 2023」 奖项: 大专组优异奖 作品: 帮助失智症患者的脑机介面回馈系统 详情: 电子及电脑工程学学生文思玫以创新项目「帮助失智症患者的脑机介面回馈系统」参加「Innovate for Future 2023」公开比赛,并获大专组优异奖。「Innovate For Future」由香港电子科技商会举办,目的是推广创新科技文化,鼓励香港年轻人由构思概念到建立产品原型,尝试发明创新产品或服务,以解决和改善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挑战。 文同学所设计的「脑机介面回馈系统」旨在解决现时治疗机械人应用于认知刺激治疗上的困难,例如成本昂贵,以及反馈收集方法不理想等,希望藉此增加失智症患者对机械人疗法的应用。系统使用轻身、廉价的单通道脑电图装置及Python程式软件,能实时处理脑电图装置侦测的脑部活动讯息,并把患者的反馈分类,为治疗机械人提供更准确的脑部活动资料,让其与患者作出相应互动。此前,文同学已凭此项目夺得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创新及创业中心主办的「第9届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资讯科技组别三等奖。

Read More »

提升热传导发电机效能 都会大学教授冀推动可持续工业废热再用

日期:2023年10月24日 华礼生教授 (Prof. Roy Vellaisamy) 是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科技学院新任智能系统讲座教授,其研发的创新热传导发电机设计,大幅提高热电转换效率,以高效持久方式将工业废热直接转换为可用电力,彰显科研应用解决现实难题的效用。 热传导发电机在回收工业废热方面潜力巨大,但现有设计受组成物料脆弱及转换效率未如理想限制。结合化学物理学及材料工程学方面的专长,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采用部分碳化3D微晶格结构材料的创新解决方案。他解释:「这种创新结构提高了机械强度之余,也大幅提升热电转换效率。」有关突破已详细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经重新设计的微结构热传导发电机,效率及机械强度均大幅提升,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工业废热回收,为能源的可持续运用迈出一大步。华教授富实用价值的创新科研,展示了应用研究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与大学透过创新造福社会的宗旨不谋而合。 除材料工程外,华教授的研究亦涉猎智能系统范畴。他目前正与科技学院机器学习团队合作分析诊断数据。他表示:「材料工程及智能系统在多个领域重迭。我们在分子层面设计感应器,产生大量数据,拥有机器学习背景的同事利用AI分析,再利用系统反馈将结果智能化。」 华教授亦十分支持跨学科协作,以达致最大社会效益。虽然在大学的实验室仍在筹备当中,但他已牵头与护理及健康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就心血管疾病诊断项目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他认为:「协作可加快研究效率,迅速促成有意义的影响。我正与护理及健康学院合作招募人员测试仪器并收集数据,也与人文社会科学院设计调查,以了解使用者的意见,以作进一步改善。」 展望未来,作为科技学院分子电子学小组的主管,华教授期望继续贡献都大的研究领域,创造更多跨学科协作,并透过意义深远的研究为社会带来更大影响。

Read More »

都大成立「都会藻种库」 推动大湾区及东南亚地区微藻研究

日期:2023年9月28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在环境科学研究成就卓越,尤其在红潮和微藻的科研及应用方面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微藻研究,都大科技学院于2022年建立了本地首个对外开放的微藻收集及研究中心,名为「都会藻种库」。 微藻是存在于淡水和海洋中的单细胞光合作用生物,其平均体积仅5微米,但对环境和人类的具重大影响。都大科技学院副院长、专研微藻类生物的李宏发教授指出,近年许多研究发现微藻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例如可提炼成生物燃料和生物塑胶等。然而,不同微藻物种具有不同特性,一如红潮会严重破坏生态,对水产养殖业和捕渔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他补充:「因此,将微藻进行分类鉴定并善加利用,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有莫大裨益。」 为了加快相关研究的进展,欧美多地均有建立藻种库。都大科技学院助理教授陈文艺博士表示,香港亦需要有相关平台促进学术研究。现时,除日本以外,「都会藻种库」是亚洲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藻种库。他阐释:「『都会藻种库』具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天然优势,可以为大湾区以至东南亚地区的藻类研究提供坚实支持,并成为与世界交流的平台。」 设备完善的藻种库,旨在更有效地收集、保育和利用微藻资源,还会定期在香港及大湾区沿海地区收集微藻样本,并进行分析和鉴定,以辨识种类和特性。此外,藻种库会保存藻种样本并将相关资料如品种、生长条件等存入数据库,以便日后参考研究,进一步探索微藻的多样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藻种库的研究团队还举办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提高本地师生和学者对微藻生态的认知和环境保育意识,促进知识交流和合作,推动微藻研究的发展,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公众分享;又会设立线上平台,发布微藻相关资讯和研究成果,并提供藻种的分销及寄存服务,使研究人员和相关机构能更轻松地获取微藻相关资源。 李宏发教授期望「都会藻种库」能够为都大以至本地微藻研究奠下厚实基础,展望未来,藻种库将继续累积科研成果,为香港以至世界的环境科学研究持续作出贡献。 凭借都大微藻研究的实力,其科技学院的科研团队亦将展开「红树叶片酚类物质的氧化活性及其对有害藻类生长和生理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期望为防治红潮的工作带来新方向,该项目获研究资助局「本地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计划」拨款逾一百万港元支持。

Read More »

都大学者透过院校合作研究开发生态海堤物料 促进海洋健康

日期:2023年7月26日 环境科学是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策略性研究领域之一。科技学院助理教授Juan Carlos Astudillo Placencia博士将会在香港南部的碎石防波堤开展生态工程研究项目,利用创新的生态混凝土装置,增加生境复杂程度,从而提升生物多样性。他希望藉此项目和其他研究,向公众展示海堤生态工程的好处。 研究海洋生态的Astudillo博士,在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探讨入侵物种和生境修复工程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非常关心香港的海洋健康,积极参与生态工程和环境修复项目,为提高本港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方案,并专注于开发创新绿色建筑物料,例如「生态砖」。 随着城市发展及大规模填海造地,本港天然海岸线被愈来愈多人工海堤取代,而人工海堤多数是表面平滑的混凝土结构,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水质和渔业。Astudillo博士联同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香港理工大学的学者,利用屯门T-Park焚化炉弃置的灰烬,以及本地海港或航道疏浚工程产生的海泥,循环再造成为环保生态砖,为填海产生的「石屎海堤」创造较为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解决都市固体废物问题。 生态砖有助海洋生物生长,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其缝隙和孔洞可容纳的物种是普遍使用的传统海堤的两倍,可供鱼类和蚝只等栖息,这些物种有助过滤海水和促进可持续渔业。由于生态砖用上可循环再造物料,与传统混凝土相比,能有效降低20-40%碳足迹;而且适用于全球各种类型的海堤和环境,随着未来大规模部署设置,将有助更多城市和港口的荒芜海堤,蜕变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此院校合作的生态砖项目早前在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评审团嘉许金奖」及「特别奖」,并在「2023亚洲国际创新发明展」获得金奖,成果令人鼓舞;除了表彰Astudillo博士对于促进海洋健康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所付出的努力,亦肯定了都大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保护环境的贡献。 Astudillo博士非常关心香港的海洋健康,积极参与生态工程和环境修复项目。 院校合作的生态砖项目获得多个奖项。

Read More »

都大全新医疗科学实验室九月启用 配备先进设施加强学生职前培训

日期:2023年7月18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今年九月开办「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收生反应踊跃;为配合课程发展,全新兴建、配备先进专业仪器的7,000平方呎医疗科学实验室届时将同步正式启用。 座落于都大正校园的实验室,因应课程五大核心范畴,设有五个实验室专区,涵盖「临床血液及输血科学」、「临床化学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组织学」和「分子诊断学」的化验工作,支援相关范畴的教学及研究。实验室配备医院广泛采用的先进化验仪器,有助加强同学职前培训。 根据特区政府预测,至2030年,本港每年会出现高达300多名全职医务化验师空缺。都大学术副校长关清平教授指出:「都大开办该新课程,正正回应社会殷切需求,并投放资源增建医疗科学实验室,结合本校在医疗健康、生命科学和检测及认证方面的专长,继续以先进科技及跨学科协作,为本港培育杰出医疗化验人才。」 关教授续称﹕「大学亦计划将实验室全面智能化,配备自动化实验室监察系统、机械人系统、智能眼镜等先进器材,打造成全港首个智能医疗化验教学实验室。」 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主要培训合资格的医务化验师,毕业生可以从事医务化验工作。课程根据医务化验师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设计,而委员会已正式为该课程展开评审工作,经评审通过后,学生完成课程后可取得注册医务化验师资格。 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表示:「随着科学进步,大数据分析应用成为医疗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课程亦与时并进,加入生物讯息学及加强分子诊断的训练;并特别加入实验室管理和认证的内容,务求让同学吸收专业学术知识之余,亦可使用全新医疗科学实验室,得到大量应用及实践的机会,为将来投身行业打好根基。」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具有医务化验师认可资历,并具备丰富业界医疗化验经验,部分教学人员拥有20至30年的工作经验,同时亦已聘请两位科学主任加强实验室的培训。 都大2021年获教育局「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拨款4,000万港元,作为开办「医疗化验科学荣誉理学士」课程的起动资助。此外,医疗化验科学理学硕士已率先于去年开办,满足行业持续进修需要,首届学生将于今年年底毕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医疗化验相关工作。 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前排中)、副教授及应用科学系主任徐景亮博士(前排右五)、副教授及课程负责人张家廸博士(前排左五)与实验室团队。 实验室因应课程五大核心范畴,设有五个专区,支援相关范畴的教学及研究。

Read More »

电脑工程学学生获STEM卓越奖金奖

日期:2023年6月14日 得奖学生: 陈洁琳 课程: 电脑工程学荣誉理学士 比赛及奖项: 2023年大湾区STEM卓越奖(香港区)金奖 作品: 九龙城的元宇宙(VR metaverse in Kowloon City) 电脑工程学学生陈洁琳凭借作品「九龙城的元宇宙」(VR metaverse in Kowloon City)获得2023年大湾区STEM卓越奖(香港区)金奖。 有见市建局将重建九龙城,陈洁琳的作品利用3D模型及虚拟实境(VR)的技术呈现原址为法定古迹九龙寨城衙门的九龙寨城公园及具历史价值的乐善堂小学,以元宇宙概念重塑九龙城的面貌,旨在保育九龙城的历史文化。她同时在作品中加入小游戏及互动教学元素,令作品更有趣味。她期望能透过这项作品加深大众了解历史保育的重要性。 2023年大湾区STEM卓越奖由香港新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旨在让学生于STEM方面发挥创意及提升创新能力,并表扬学校和师生推动创新发明的努力。

Read More »

科技学院助理教授联合研发项目获颁日内瓦发明展奖项

日期:2023年6月13日 科技学院助理教授 Juan Carlos Astudillo Placencia博士早前与其他大学的学者组成研究团队,研发环保生态砖以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 (Eco-Tiles for Enhancing Marine Biodiversity)。研发项目参与了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并获得「评审团嘉许金奖」及「特别奖」。 这项研究透过把屯门T-Park焚化炉弃置的灰烬及香港港口和航道疏浚工程产生的沉积物废料再造成为环保生态砖,为填海产生的「石屎海堤」创造较为自然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解决都市固体废物问题。 Astudillo博士是海洋生物学家,在评估海洋生物多样性、探讨入侵物种和生境修复工程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他最新的研究重点是透过探讨和运用生态工程的概念来增加退化海岸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升其生态系服务与功能。他目前正研发生境修复工程的技术或方法,以支持可持续的海岸生态发展。

Read More »

都大研究发现中药丹参有效减低治癌西药副作用 中西合医促进治癌成效

日期:2023年5月4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研究发现传统中药丹参中的成分,能有助减低一种治癌药物诱发高血压的副作用,从而提升治疗效果。都大团队现正进一步研究丹参的最佳提取物及与抗癌西药同时使用的效果,预料研究成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模式治疗癌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为癌症病人对抗西药副作用带来曙光。 西药「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是治疗大肠癌或肺癌的第一线药物,透过抑制血管新生而产生抗癌作用。其常见副作用是诱发高血压。现时,虽有药物可针对「贝伐珠单抗」诱发的高血压,却同时会抑制其抗血管新生作用,减低治癌成效,医学界因此一直未有就治疗「贝伐珠单抗」诱发的高血压制订以实证为基础的指引。 由都大科技学院应用科学系助理教授及生物医学与生物科技课程主任黄诗韵博士领导的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丹参的活跃成分丹参素能降低血压,同时不会影响「贝伐珠单抗」的治疗成效。临床上,丹参经常获中医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最近,丹参的水溶性萃取物更被发现具有与西药「贝伐珠单抗」相近的特性,可抑制血管新生,能促进治癌成效。黄博士继而发现以不同方法萃取的丹参成分对癌症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如以煎煮手法萃取丹参素、水溶性萃取方法或以溶剂提取等方法,对降低血压的成效不一。 除身兼教研职位,黄诗韵博士亦是一名注册中医师,又具备药理及药剂学博士学位资格,其教学及研究范围包括中医、药剂学、癌症治疗及血管生物学等,并重点研究中西药结合疗法。黄博士现时正致力于研究出最佳的丹参提取物,以及结合丹参与西药的疗法的效果,预期这项研究将大大改善抗癌药物「贝伐珠单抗」的应用。 这项研究由都大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合作进行,并在研究资助局最新一轮「本地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计划」中取得逾130万港元资助,研究实力备受肯定。

Read More »

都大团队开发演算法提升无线网络效能 纾缓「网络拥堵」

日期:2023年4月13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早前开展一项研究,藉开发演算法显著提升无线网络传输效能,纾缓因大量设备连接而造成的「网络拥堵」问题。研究成果已于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科学期刊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发表,并得到广泛肯定,除了获研究资助局的教员发展计划批出资助之外,亦赢得2022年都大舒小佩慈善基金——杰出研究著作奖。 无线网络发展迅速,促进各项智慧应用(smart applications)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超高清影片串流、虚拟实境、智慧出行,甚至遥距手术等,都可依靠高速、低时延的无线网络来实现。不过,无线网络应用一直存在一个问题:由于频宽(bandwidth)有限,每当有太多的设备同时连接,难免降低网络的传输效率,令上网速度变慢。 为改善此问题,都大科技学院助理教授付雅茹博士率领团队进行研究,开发了一种演算法,以优化网络内容的缓存、推荐和传输,将无线网络的时延(latency)减至最低。经过全面模拟测试,这种演算法在现实生活的5G(第五代流动通讯技术)网络环境下,明显录得比其他演算法更低的时延和更佳的缓存命中率(cache hit ratio),提升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及效率,成果令人鼓舞,更为网络行业开发下一代无线网络提供了启示。 付博士致力钻研网络科技,曾在法国和新加坡参与科研工作,在2018年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20年加入都大任职助理教授。她曾获美国史丹福大学列入全球2%顶尖科学家名单中。 近年5G应用越趋普及,全球多国已启动6G(第六代流动通讯技术)的研究。聚焦于智慧无线通讯技术发展的付博士亦正埋首努力,她表示:「我们研究将网络存储和计算结合,希望解决第六代流动通讯的一些问题,包括庞大数据流量导致网络拥挤,并增强计算能力。」 都大积极推动应用研究,付博士现为大学创新科技与持续发展研究所辖下先进网络科技研究中心的主管,为大学培育生力军。她表示会努力培养同事的科研兴趣和吸引有研究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团队,提升校园研究氛围。

Read More »

香港都会大学与香港电讯携手推动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业持续发展

日期:2023年2月2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科技学院与香港电讯今天(2月2日)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创新协作和科研及专才发展,引领香港的资讯及通讯科技业迈向可持续发展。 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发展及提升学术和科研项目丶促进知识交流及经验分享,以及为学生的实习及事业发展提供支援与指导。 都大科技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及副教授熊景辉博士与香港电讯商业客户业务综合科技项目及服务高级副总裁梁永强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并由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及香港电讯商业客户业务董事总经理吴家隆见证。 王富利教授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贡献香港的工程丶通讯科技及资讯科技的发展,设有多个不同深度和宽度的荣誉学士课程,涵盖电子及电脑工程丶电脑科学丶网路安全以及数据科学。都大每年都为社会培育出数百名专业人才,促进科技界的发展。是次与香港电讯的合作能够加强都大和香港电讯不同范畴的交流,携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吴家隆表示:「作为香港科技丶媒体及电讯的领导者,香港电讯在培育年青科技专才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待他们於专上学府毕业後能够参与企业数码转型及智慧城市发展的机会,以及拓展大湾区的视野。我们十分高兴与都大携手合作培育更多科技专才,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以及分享香港及大湾区不同行业进行数码转型时所采用的科技及面对的挑战。我们期待与都大共同开发采用新兴技术的智能应用方案,以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发展,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合作备忘录由都大科技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及副教授熊景辉博士与香港电讯商业客户业务综合科技项目及服务高级副总裁梁永强代表签署,并由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及香港电讯商业客户业务董事总经理吴家隆见证。 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在签署仪式上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贡献香港的工程丶通讯科技及资讯科技的发展,是次与香港电讯的合作能够加强都大和香港电讯不同范畴的交流,携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香港电讯商业客户业务董事总经理吴家隆致辞时指出,作为香港科技丶媒体及电讯的领导者,香港电讯在培育年青科技专才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待同学於专上学府毕业後能够参与企业数码转型及智慧城市发展的机会,以及拓展大湾区的视野。

Read More »

香港都会大学推动业界学术合作培育建造业人才

日期:2023年1月20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今日(1月20日)与香港建造商会及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签订培育建造业人才合作备忘录,深化在教育方面的长远合作,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为香港「建造」更美好的未来。 两份合作备忘录由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分别与香港建造商会会长林健荣测量师和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永远会长庄坚烈签署。签署仪式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局长甯汉豪担任主礼嘉宾,与都大校董会主席黄天祥博士工程师共同见证。 甯汉豪局长欣喜看到是次三大机构成为更紧密的伙伴,标志着学界与业界「双剑合璧」,充分发挥汇聚资源丶集思广益的功能,共创成果互动合作。 黄天祥主席致辞时感谢香港建造商会及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两所备受业界推崇的机构的支持。他指出,随着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等大型基建计划的开展,香港在未来数十年对具专业知识的建造人才将有庞大的需求。 黄主席称:「本校科技学院建筑与品质管理系早於两年前推出『屋宇设备工程及可持续发展(荣誉)工学士』丶『土木工程(荣誉)工学士』两项新课程,最近更获『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拨款4,060万港元,於2024/25学年开办『建筑管理及测量学(荣誉)理学士』课程,可见教育局对本校的支持。」他补充,有鉴於智能建筑技术日趋重要,都大也在研究开办相关的硕士课程。 林健荣会长表示,很高兴见证香港建造商会首度与都大合作,并承诺共同推动香港建造业的持续发展。 庄坚烈会长表示,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很高兴与都大建立意义重大的合作伙伴关系。他相信业界与学界的合作将促进知识丶学问和经验的交流,并有助提升行业水平。 合作备忘录将订立框架为有志投身建造业的年青人提供奖学金丶实习津贴丶暑期培训以至毕业後的就业机会,让他们看见建造业的未来和事业发展前景,增加投身行业的兴趣。都大又会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为在职从业员举办工作坊和培训课程,推动终身学习。 此外,三方会定期合办公司参观和职业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实况;也会探讨在建筑技术研究方面加强合作,并合办座谈会和研讨会,以促进创新技术和施工方法的使用,加深学生和公众对建造业的了解。 合作备忘录由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左二)与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永远会长庄坚烈(右二)代表签署。

Read More »

电脑课程学生创新发明获数码港资助

日期:2023年1月1日 学生: 莫华升 课程: 电脑与网络荣誉理学学士(遥距学习模式) 凭借名为「VisualArc」的创新发明,即一款能协助上班人士及学生于会议及课堂上处理大量文字資訊的可穿戴式扫描装置,莫华升获得「数码港大湾区青年创业计划」提供十万港元创业种子基金。该计划旨在汇聚来自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包括大湾区)的青年人才,共同开发创新数码科技,并透过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协助他们实践创意和建立创业基础。

Read More »

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 促进创新科技发展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日期:2022年8月24日 科技学院于上月分别与机电工程署(机电署)及康业服务有限公司(康业)签订合作备忘录,学院将与机电署加强在创新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而康业则会为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培训机会。 机电署早前举行「机电创科日2022暨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并与都大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由都大学院副院长李宏发教授及机电署副署长/营运服务张远芳签署,并由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及机电署署长彭耀雄见证。 都大将透过机电署创办的「创新科技协作平台」,加强双方在创新科技的交流,共建智慧城市。学院期望透过是次合作让大学更了解社会及用家的需要,研发出以人为本的科技,同时将大学的研究成果与全港市民共享。 此外,科技学院日前亦与康业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支持都大土木工程及屋宇设备工程课程学生及毕业生的教育与培训。备忘录在都大学术副校长关清平教授及康业人力资源及行政总监蒋世源的见证下,由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及康业服务有限公司代表詹凤珍签署。透过是次协议,双方会紧密合作,康业将为相关学科的学生及毕业生提供在其管理的商场和住宅实习、管理培训及就业机会。

Read More »

益生菌提升鱼苗生长表现

日期:2022年5月19日 鲮鱼(学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是亚洲常见的土生淡水鱼种,肉质优良且营养价值高,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受传染病和生长缓慢等因素影响。科技学院史东甫博士领导的团队研究利用常见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作为饲料补充剂来养殖鲮鱼鱼苗。 在为期 60 天的研究中,喂饲该补充剂的鱼苗体重不仅比对照组增加两倍,而且提升了对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其研究结果已在《应用微生物学》科学期刊发表,为养鱼业提供减少使用抗生素和提升生长表现可行方案,在具成本效益下养殖「更安全」的鲮鱼。

Read More »

研发截杀新冠病毒过滤技术

日期:2022年4月12日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今日(4月12日)到访香港都会大学(都大),了解大学的最新研究发展,并与管理层及科研人员就创科发展进行交流。 到访期间,都大校长林群声教授与嘉宾分享大学的科研成果,以及与业界伙伴的合作项目,包括大学参与研究及技术支援的C-POLAR空气过滤专利技术。 都大科技学院早前受世宝生科有限公司(C-POLAR Biotech Limited)委托,设计技术方案,用以测试他们研发的正极性聚合物的空气过滤效能,并进一步协助将技术应用于口罩、空调系统过滤网及其他产品。 大学科研人员及C-POLAR Biotech代表向薛局长,讲解研发技术及日后应用潜力,并展示成功研发的产品,及相关技术为香港社会及海外用户所带来的裨益。 都大参与的研究项目,科研团队透过反复测试,发现强正极性聚合物滤层,可有效截杀细菌及病毒,包括变种新冠病毒。团队表示,杀灭原理是以物理方法进行,有关技术不会产生细胞毒性,对人体无害。相关技术亦通过多间海外病毒实验室的测试,其功效已获验证,英国公营医疗服务机构已利用相关物料及技术,制造FFP3高防护口罩。 此外,本港多幢甲级商厦、大型购物商场和医院已试行装置该技术的空调滤网。结果证明,除有效截杀空气中的细菌及病毒,更可大幅改善压力下降情况,因而提升能源效益。有关的空气过滤技术早前已获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举办的「2021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颁发智慧生活大奖。都大科研团队将进一步推展项目,令技术应用至其他医疗及生活产品上,保障大众健康。

Read More »

香港都会大学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工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签订合作备忘录 推动检测和认证业发展

日期:2022年6月29日 香港都会大学(都大)科技学院早前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工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CMA检定中心)签订合作意向备忘录,促进双方交流和合作,为香港的检测和认证业培育人才。 合作意向备忘录由都大科技学院署理建筑与品质管理系主任暨助理教授李至冲博士及CMA检定中心协作部主管黄伟贤教授代表签署,并由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及CMA检定中心首席营运总监林俊康见证。 王教授在签订仪式上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贡献香港的检测和认证业,设有三个不同深度和宽度的学士课程,既有综合型及强调实践的应用学位,亦有专注食品检测的学士课程,为拥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修机会。为了进一步协助业界提供人才,都大正筹办医疗化验科学的硕士和学士课程,分别预期在今年和下年开始收生。」他期望是次合作能够加强都大和CMA检定中心不同程度上的交流,持续优化香港以至大湾区的测试丶检定和认证等工作。 林总监致辞时指出,都大致力推动检测和认证业发展,正正与CMA检定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他表示:「是次策略性的合作既可善用各方的优势从而互相协作,亦可为检测和认证业培育更多精英人才。检定中心一直为专上毕业生和学生提供就业和实习机会,亦安排不同种类的活动与学生分享实战社会工作经验和提供培训机会,以满足检测和认证行业人才渴求的需要。」 都大数年前已跟CMA检定中心开展短期检测项目合作,是次协议将标志着双方更紧密的关系,以开拓更多创新领域之合作及交流,共同推动香港检测和认证业的持续发展。 都大科技学院署理建筑与品质管理系主任暨助理教授李至冲博士(左前)与CMA检定中心协作部主管黄伟贤教授(右前)在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左後)及中心首席营运总监林俊康(右後)见证下签署合作备忘录。 王富利教授期望是次合作能够加强都大和CMA检定中心不同程度上的交流,持续优化香港以至大湾区的测试丶检定和认证等工作。 林俊康总监致辞时表示是次策略性的合作既可善用CMA检定中心及都大的优势从而互相协作,亦可为检测和认证业培育更多精英人才。 一众嘉宾在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後合照。

Read More »

都会大学与深圳两大机构合作 建立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

日期:2021年11月10日 香港都会大学与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深圳大学,在10月19日签订框架协议,共同建立「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中心),促进深港合作和发展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究。 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由都大学术副校长关清平教授丶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以及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邓子兵局长签署,并由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丶谭凤仪讲座教授,以及科学学系系主任李宏发教授见证。 关清平教授表示:「本校於2019年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拨款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岸湿地基础及应用研究中心实验室』,资助额达港币930万元,为全年同类成功申请拨款的项目中最高,彰显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岸湿地基础及应用研究中的潜力。期望是次合作能进一步促进深港科研交流,共同完善大湾区红树林等湿地研究。」 中心立足後海湾(深圳湾),旨在发展先进的开放式科研中心,打造成设施先进丶机制灵活丶人才优秀的科研平台,同时促进深港两地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推动湿地资源保护丶重要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发展。中心亦将探索保护与修复滨海湿地技术,研究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并致力推动湿地的保育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 都大学术副校长关清平教授(上排左二)丶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教授(下排左)及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邓子兵局长(下排右)共同签订框架协议。 都大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右二)丶谭凤仪讲座教授(左一),以及科学学系系主任李宏发教授(右一)见证协议签订。

Read More »

最新研资局高额资助项目

日期:2021年9月21日 大学在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新一轮「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计划」中,获拨款逾1,610 万元,用以开展18个研究项目。当中除一项属「跨院校发展计划」外,其余项目均属「教员发展计划」,合共获批1,570 万元,款额为竞逐院校中最高。部分项目分别获批逾100 万元,其中一项获拨的金额更称冠「教员发展计划」! 提升纸芯片检测细菌和毒性的准确度 科技学院陈键林博士领导的项目获批最多拨款,此项目旨在改善一种愈来愈常用于测量细菌和毒性的设备的准确度。有见化学指示剂如「刃天青」固定到「纸基微流控芯片」后,还原速度远较处于游离溶液中缓慢,而个中机理未明,陈博士的项目将为这差异提供理论解释。 分析附生于红树品种「白骨壤」气根的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环境科学领域,科技学院李宏发教授聚焦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种愈来愈受到威胁的天然红树物种――「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白骨壤的出水通气根附生了多样性丰富的微生物群落。通过分析这些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李教授的研究将阐明它们对维持白骨壤生机的作用,有助制定保护该物种的对策。 与此同时,本校的海洋和海岸研究工作最近有两项令人振奋的发展:一是都大成为了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员院校之一;二是大学与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深圳大学签署了框架协议,在福田保护区共同建设「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这是本校继早前凭研资局拨款在校园内建立「大学研究设施」后,在相同范畴再迈进一步。 研发用于Python 编程课程的学习分析干预系统 在学习分析领域,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蔡秉文博士尝试建构一个帮助学生学习 Python 编程的互动平台。这将是首个全面顾及学习分析周期各个阶段的平台―获取、报告、预测、行动和改进,并会利用强化学习技术进行学习干预,成为学习分析的示范模型。 以改良的多模态深度学习识别社交媒体中的谣言 另一个与机器学习相关的项目由科技学院李立基博士领导,项目的目标是识别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多模态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多模态数据的过程,例如提取社交媒体的文本和图像,由于机器提取不同类型数据的方式有差异,因此甚具挑战性。此研究项目将设计出一个能够融合不同模态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 对资优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进行跨文化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院张浩南博士致力从两个角度扩阔现时有关资优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研究:一是收集跨文化的庞大样本,以解决过往研究过于集中美国数据的不足;二是将学术成绩不佳但认知能力强的人士加入研究,并把他们办识出来。研究结果将为未来追踪研究奠下重要基础。

Read More »

专家研讨沿海湿地研究及管理最新成果

日期:2021年9月3日 本校科技学院在湿地研究领域成果早已有目共睹,更于2019年喜获研究资助局「院校发展计划研究基础设施拨款」930万元,支持其建立用于大湾区沿海湿地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大学研究设施」。有关设施由现有和新购入设备组成,让本校成为沿海湿地研究更重要的基地,促进区内院校及机构合作。学院于9月3日举办「沿海湿地研究与管理研讨会」,汇聚该领域的专家介绍各自专业范畴的最新工作。讲者嘉宾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柯嘉敏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成业教授、红树林基金会项目总监徐万苏女士、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以及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李铭源教授。 Website

Read More »

电子及电脑工程学荣誉工学士学生获数码港颁发十万元种子基金

得奖学生及课程:刘宇谦,金融科技及创新荣誉工商管理学士VASANDANI Nimisha Haresh,金融科技及创新荣誉工商管理学士MINHAJ Anosha,专业会计荣誉工商管理学士MINHAJ Ramsha,电子及电脑工程学荣誉工学士  比赛:数码港 – 大学合作夥伴计划奖项:港币10万元种子基金详情:都会大学三位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学生与一位科技学院学生组成队伍「Finvictus」参加「数码港 – 大学合作夥伴计划2021-2022」。团队成功在去年底晋身计划第二阶段,获得在今年二月报告计划的机会。参赛队伍需向投资者展示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的创业计划,包括人工智能丶区块链和网络安全为主要技术。Finvictus最终成功脱颖而出,获发数码港创意微型基金港币10万元种子基金,於未来六个月实践计划。

Read More »
test

电脑及互动娱乐课程学生于创业计划中获起动基金

学生:周子坚 麦子峯  课程:电脑及互动娱乐荣誉文学士比赛: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主办的「自主•创出路」技能转型培训计划奖项:季军得奖项目:自愈系详情:修读电脑及互动娱乐课程的三年级学生周子坚及四年级学生麦子峯,早前跟其他院校的学生共五人组成队伍,参加由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主办的「自主•创出路」技能转型培训计划。此计划目的为青年提供未来技能培训及实战营运的经验,以应对「零工经济」下的新常态,并提升他们的就业及财务能力。凭着出色及创新的创业计划书,队伍最终于计划中获得季军,以及港币$10,000的起动基金。得奖项目「自愈系」旨在协助大众在疫情中舒缓压力及低落的情绪。队伍特别设计了独特的可爱卡通,应用在他们的产品上,当中包括公仔、夜灯和装饰等。他们将会开立网店及经营市集摊档售卖所设计的产品,亦会从实战中体验及实践所学。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