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和活動

科技學院 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 電腦系 最新消息 新聞和活動

News and Events

土木工程課程學生在 ICE HKA G&S 韓國代表團中獲獎

於2023年10月22日至27日,土木工程課程學生 林家俊 Ricky 和 劉紀瑤Clarice 有幸參加了「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ICE HKA)青年部(G&S)2023年韓國代表團」,很榮幸被選為學生獎學金得主,每人獲得3,000港元的資助以支付整個計劃的費用。 林家俊 Ricky (左二);劉紀瑤 Clarice (右一) Ricky的經歷: 在代表團期間,我們訪問了韓國首爾的工程公司、建築工地和大學。我們了解到他們在建築環境中應用的創新技術以及如何滿足未來的需求。看到土木工程師如何通過他們的項目應對社會變革和挑戰,這真是令人着迷。這次經歷擴大了我的視野,讓我探索了最新的海外土木工程發展。代表團的主題「突破界限:點燃創新」,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智慧同創新的工程解決方案的重要性。 Clarice的經歷: 在代表團期間,我從第一手觀察了真實的土木工程項目,並與韓國的工程學生進行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這種接觸對於拓展我的視野和加深我對全球建設行業的理解至關重要。此外,這也是一個結交業內新朋友的絕佳平台。這次經歷凸顯了作為學生時期可得到的獨特機會,這些機會不僅充實而且在學生時期相對更為經濟。 共同見解: 我們都強烈鼓勵其他土木工程學生參加未來的ICE HKA代表團。這些計劃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去探索香港與海外城市之間的異同,考慮未來的工程機遇,並促進全球年輕土木工程精英之間的交流。參與還提供了親身體驗外國文化和社會的機會。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在以下位置找到更多資訊和我們的學習報告:https://www.ice.org.uk/news-insight/news-and-blogs/latest-news/news/hk-students-grads-explore-engineering-south-korea 返回 建築與品質管理系

Read More »

都大研究「三合土」配方  大幅減低土壤中抗生素含量及緩解陸地環境污染

2024年4月2日  首頁  新聞中心 近年由抗生素和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引起的污染問題備受關注,其在生物體中的積聚不但影響生態環境,更有可能透過土壤轉移到特定的土傳植物病原體,從而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香港都會大學(都大)團隊研究一種獨特的「三合土」土壤改良配方,透過大幅減低土壤中抗生素和抗藥性基因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質素,應對陸地環境受抗生素及抗藥性基因污染的風險。 抗生素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被廣泛應用於人類及禽畜的疾病治療,主要用於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促進禽畜生長。抗生素或其代謝物會通過動物糞便及工廠廢水排放到環境中,一旦滲入農田時,這些抗生素便會進入土壤環境及耕地造成進一步的污染。隨著抗生素使用量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注這種污染物及相應的抗藥性基因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抗生素和抗生素抗藥性基因有可能影響植物的生長及產能,以及植物會從被污染了的土壤中吸收及累積抗生素。另外,土壤病原菌亦會通過基因轉移得到抗藥性,因而進一步造成抗生素在食物鏈中積累,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安全。 都大科技學院講師潘敏博士及其團隊研究「三合土」改良配方,透過配比三種環境廢棄物 —— 污泥、中藥渣和生物炭,將其「轉廢為寶」添加到土壤中,提高土壤中的養份,並大幅減低土壤中抗生素濃度和抗藥性基因的生物活性,促進其降解,從而改善土壤質素。 污泥含豐富氮、磷、鉀等土壤及植物的必需元素;中藥渣由植物纖維質組成並含豐富碳元素;而生物炭可改良微生物族群 。潘博士及團隊以不同的土壤進行多輪實驗,並測試不同作物的生長,找出「三合土」的黃金配方。結果發現,在土壤中加入20%「三合土」配方的效果最為理想,可提高土壤的養份,及大幅降低土壤中抗生素和抗藥性基因的含量。 潘博士表示:「在研究中曾嘗試混合多種環境廢棄物作為土壤改良劑,過程中發現『三合土』配方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抗生素和抗藥性基因的生物活性,大幅改善土壤質素,為農作物提供理想的生長環境。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三合土』配方,冀能進一步改良成效。」 這項研究獲研究資助局的教員發展計劃撥款支持,而「三合土」配方在本港取得短期專利。大學期望繼續發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以透過科學研究回饋社會。 潘博士及團隊以不同的土壤進行多輪實驗,並測試不同作物的生長,找出「三合土」的20%黃金配方。 透過配比三種環境廢棄物 —— 污泥、中藥渣和生物炭而成的「三合土」改良配方。

Read More »

都大首辦香港檢驗醫學研討會 為35周年校慶掀序幕

2024年1月7日  首頁  新聞中心 由香港都會大學(都大)與香港醫務化驗學會合辦的首屆「香港檢驗醫學研討會」昨日(1月6日)圓滿舉行。作為都大35周年校慶首個大型學術交流活動,研討會反應熱烈,吸引專家、學者、科研人員、業界和政府代表等約250人參與。透過一系列演講和討論,助與會者汲取相關專業知識,了解檢驗醫學領域的最新發展,並相互交流經驗及探討合作的機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應邀蒞臨主禮,並與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等,一同主持都大醫療科學實驗室開幕儀式,標誌着這所佔地7,000平方呎、配備先進專業儀器的實驗室正式啟用。 都大於2021年獲教育局「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撥款逾4,000萬港元,作為開辦「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的起動資助,包括籌建該醫療科學實驗室,備有五個實驗室專區,涵蓋「臨床血液及輸血科學」、「臨床化學及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組織學」和「分子診斷學」的化驗工作,以支援相關範疇的教學及研究。 蔡若蓮局長在致辭中表示,醫學化驗專才作為公共衞生的重要守護者,就應對因人口老化而增加的醫療保健服務需求有著重要角色。都大作為一所提供護理及相關專業醫療培訓的主要院校,於本學年首度推出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可謂恰逢其時。她說:「教育局將繼續與都大和其他自資院校緊密合作,進一步提升自資專上教育的質素和策略定位,為年輕人提供多元出路,應對社會人力需求,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 林群聲校長表示,去年開辦的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反應非常熱烈,報讀情況遠超預期,反映行業求才若渴。他感謝特區政府及教育局大力支持,讓都大成功開辦課程及設立醫療科學實驗室。他說:「大學會將智能科技融入實驗室環境,提升教研質素,此概念極具創新性,是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創。同時,這計劃與大學發展智能校園的願景不謀而合。」 全日研討會共進行四場主題演講,講者包括國際臨床化學和檢驗醫學聯合會(IFCC)新興技術委員會主席Sergio Bernardini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理鄧志武,以及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任永昌博士。他們就檢驗醫學領域的新技術和發展趨勢等,分享精闢見解和經驗,令與會者獲益良多。 新開幕的醫療科學實驗室亦開放予與會者參觀,展示多部醫院廣泛採用的先進化驗儀器。實驗室配合醫療化驗科學課程,以先進科技及跨學科協作,及透過現場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應用及實踐的機會,加強職前培訓,培育更多醫療化驗專才。大學亦計劃將實驗室全面智能化,配備自動化實驗室監察系統、機械人系統、智能眼鏡等先進器材,打造成全港首個智能醫療化驗教學實驗室。 主禮嘉賓及主講嘉賓合照。(左起)浸大暫任首席創新總監劉樂庭教授、IFCC新興技術委員會主席Sergio Bernardini教授、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任永昌博士、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理鄧志武。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表示,局方將繼續與都大緊密合作,為年輕人提供多元出路。 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稱大學會將智能科技融入實驗室環境。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參觀醫療科學實驗室。

Read More »

都大設計實時厭氧消化活性監測裝置 提高廚餘分解效率並產生更多可再生能源

日期:2023年12月21日 都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鍵林博士及團隊設計「微流控監測裝置」,能實時監測「厭氧消化」的活性,了解廚餘對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 隨著本港環保意識日漸提高,公眾對食物浪費情況愈來愈關注,因而產生對廚餘回收、循環再用的需求。大量廚餘若未能適當處理,則對環境造成污染。廚餘與污泥透過「共厭氧消化」可產生沼氣,惟需密切監察消化過程中的生物活性,確保產生生物氣的同時,「厭氧消化」亦能順利進行。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科技學院設計「微流控監測裝置」,能實時監測「厭氧消化」的活性,了解廚餘對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從而提高垃圾分解效率,並產生可再生能源,實踐轉廢為能。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香港現時大部分廚餘會連同其他都市固體廢物一起被棄置於堆填區。而在2020年,香港每日約有10,809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棄置於堆填區,廚餘佔當中約三成。政府早前推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把廚餘與處理污水時產生的污泥一併進行「厭氧消化」,即於缺氧情況下以微生物消化及分解垃圾,這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海外不同國家,能有效處理廚餘和污泥,在減少垃圾量的同時,亦會產生生物氣,可用作製造電能和熱能,再轉化為電力使用。 都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鍵林博士於2021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推展有關廚餘處理的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如大量加入廚餘於「厭氧消化」系統中,將可能改變系統的酸鹼值,導致系統內的微生物群落失調,難以對垃圾進行有效消化分解,影響垃圾處理成效。 有見及此,陳教授的團隊利用「微流控」技術設計「微流控監測裝置(microfluidics monitoring device)」,即一種配備微小管道的纖細芯片。只要於「厭氧消化」過程進行前擷取微量廚餘與污泥,芯片裝置即會利用內置的特殊化學染劑對「厭氧消化」中的微生物活性產生螢光反應,透過觀察螢光反應的強弱變化,能即時分析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的活性,實時了解微生物分解垃圾的成效。 相對現時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檢測,利用「微流控監測裝置(microfluidics monitoring device)」能實時分析污泥與廚餘的比例對「厭氧消化」活性的影響,從而更快捷省時地監察垃圾分解。 經過反覆測試,研究團隊發現當污泥與廚餘達到一定比例時,廚餘能最有效協助污泥進行「厭氧消化」,達致最佳的垃圾處理效果。對比單獨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加入廚餘與污泥共同「厭氧消化」能釋出更多沼氣,加以回收及轉化便能製造更多電力。 陳教授認為,此項研究有助提高廚餘處理的穩定性和產生可再生能源的效率。他指:「研究結果反映微流控技術在實時監測厭氧消化過程的應用潛力,例如本研究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的生物活性監測,能更有效善用廚餘實踐轉廢為能。我們期望能把研究結果投入社區應用,並把『微流控』技術延伸至多個化驗領域,為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陳教授推展有關廚餘處理的研究。 「微流控監測裝置」配備微小管道的纖細芯片,只要擷取微量廚餘與污泥,芯片內置的特殊化學染劑便會對微生物活性產生螢光反應。

Read More »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學生創新項目再獲殊榮

日期:2023年10月27日 得獎學生: 文思玫 課程: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榮譽工學士 比賽: 「Innovate for Future 2023」 獎項: 大專組優異獎 作品: 幫助失智症患者的腦機介面回饋系統 詳情: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學生文思玫以創新項目「幫助失智症患者的腦機介面回饋系統」參加「Innovate for Future 2023」公開比賽,並獲大專組優異獎。「Innovate For Future」由香港電子科技商會舉辦,目的是推廣創新科技文化,鼓勵香港年輕人由構思概念到建立產品原型,嘗試發明創新產品或服務,以解決和改善現實生活中面對的挑戰。 文同學所設計的「腦機介面回饋系統」旨在解決現時治療機械人應用於認知刺激治療上的困難,例如成本昂貴,以及反饋收集方法不理想等,希望藉此增加失智症患者對機械人療法的應用。系統使用輕身、廉價的單通道腦電圖裝置及Python程式軟件,能實時處理腦電圖裝置偵測的腦部活動訊息,並把患者的反饋分類,為治療機械人提供更準確的腦部活動資料,讓其與患者作出相應互動。此前,文同學已憑此項目奪得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創新及創業中心主辦的「第9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資訊科技組別三等獎。

Read More »

都大成立「都會藻種庫」 推動大灣區及東南亞地區微藻研究

日期:2023年9月28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在環境科學研究成就卓越,尤其在紅潮和微藻的科研及應用方面取得不少重要成果。為進一步推動大灣區以至東南亞地區的微藻研究,都大科技學院於2022年建立了本地首個對外開放的微藻收集及研究中心,名為「都會藻種庫」。 微藻是存在於淡水和海洋中的單細胞光合作用生物,其平均體積僅5微米,但對環境和人類的具重大影響。都大科技學院副院長、專研微藻類生物的李宏發教授指出,近年許多研究發現微藻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例如可提煉成生物燃料和生物塑膠等。然而,不同微藻物種具有不同特性,一如紅潮會嚴重破壞生態,對水產養殖業和捕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他補充:「因此,將微藻進行分類鑒定並善加利用,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有莫大裨益。」 為了加快相關研究的進展,歐美多地均有建立藻種庫。都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文藝博士表示,香港亦需要有相關平台促進學術研究。現時,除日本以外,「都會藻種庫」是亞洲地區唯一對外開放的藻種庫。他闡釋:「『都會藻種庫』具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天然優勢,可以為大灣區以至東南亞地區的藻類研究提供堅實支持,並成爲與世界交流的平台。」 設備完善的藻種庫,旨在更有效地收集、保育和利用微藻資源,還會定期在香港及大灣區沿海地區收集微藻樣本,並進行分析和鑒定,以辨識種類和特性。此外,藻種庫會保存藻種樣本並將相關資料如品種、生長條件等存入數據庫,以便日後參考研究,進一步探索微藻的多樣性和應用價值。 同時,藻種庫的研究團隊還舉辦講座、研討會和培訓等活動,提高本地師生和學者對微藻生態的認知和環境保育意識,促進知識交流和合作,推動微藻研究的發展,並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公眾分享;又會設立線上平台,發布微藻相關資訊和研究成果,並提供藻種的分銷及寄存服務,使研究人員和相關機構能更輕鬆地獲取微藻相關資源。 李宏發教授期望「都會藻種庫」能夠為都大以至本地微藻研究奠下厚實基礎,展望未來,藻種庫將繼續累積科研成果,為香港以至世界的環境科學研究持續作出貢獻。 憑藉都大微藻研究的實力,其科技學院的科研團隊亦將展開「紅樹葉片酚類物質的氧化活性及其對有害藻類生長和生理的抑製作用及分子機制」研究,期望為防治紅潮的工作帶來新方向,該項目獲研究資助局「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撥款逾一百萬港元支持。

Read More »

都大學者透過院校合作研究開發生態海堤物料 促進海洋健康

日期:2023年7月26日 環境科學是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策略性研究領域之一。科技學院助理教授Juan Carlos Astudillo Placencia博士將會在香港南部的碎石防波堤開展生態工程研究項目,利用創新的生態混凝土裝置,增加生境複雜程度,從而提升生物多樣性。他希望藉此項目和其他研究,向公眾展示海堤生態工程的好處。 研究海洋生態的Astudillo博士,在評估海洋生物多樣性、探討入侵物種和生境修復工程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他非常關心香港的海洋健康,積極參與生態工程和環境修復項目,為提高本港海洋生物多樣性提供方案,並專注於開發創新綠色建築物料,例如「生態磚」。 隨着城市發展及大規模填海造地,本港天然海岸線被愈來愈多人工海堤取代,而人工海堤多數是表面平滑的混凝土結構,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水質和漁業。Astudillo博士聯同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者,利用屯門T-Park焚化爐棄置的灰燼,以及本地海港或航道疏浚工程產生的海泥,循環再造成為環保生態磚,為填海產生的「石屎海堤」創造較為自然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解決都市固體廢物問題。 生態磚有助海洋生物生長,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其縫隙和孔洞可容納的物種是普遍使用的傳統海堤的兩倍,可供魚類和蠔隻等棲息,這些物種有助過濾海水和促進可持續漁業。由於生態磚用上可循環再造物料,與傳統混凝土相比,能有效降低20-40%碳足跡;而且適用於全球各種類型的海堤和環境,隨着未來大規模部署設置,將有助更多城市和港口的荒蕪海堤,蛻變成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 此院校合作的生態磚項目早前在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評審團嘉許金獎」及「特別獎」,並在「2023亞洲國際創新發明展」獲得金獎,成果令人鼓舞;除了表彰Astudillo博士對於促進海洋健康和修復海洋生態系統所付出的努力,亦肯定了都大積極開展創新研究保護環境的貢獻。 Astudillo博士非常關心香港的海洋健康,積極參與生態工程和環境修復項目。 院校合作的生態磚項目獲得多個獎項。

Read More »

都大全新醫療科學實驗室九月啟用 配備先進設施加强學生職前培訓

日期:2023年7月18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今年九月開辦「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收生反應踴躍;為配合課程發展,全新興建、配備先進專業儀器的7,000平方呎醫療科學實驗室屆時將同步正式啟用。 座落於都大正校園的實驗室,因應課程五大核心範疇,設有五個實驗室專區,涵蓋「臨床血液及輸血科學」、「臨床化學及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組織學」和「分子診斷學」的化驗工作,支援相關範疇的教學及研究。實驗室配備醫院廣泛採用的先進化驗儀器,有助加強同學職前培訓。 根據特區政府預測,至2030年,本港每年會出現高達300多名全職醫務化驗師空缺。都大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指出:「都大開辦該新課程,正正回應社會殷切需求,並投放資源增建醫療科學實驗室,結合本校在醫療健康、生命科學和檢測及認證方面的專長,繼續以先進科技及跨學科協作,為本港培育傑出醫療化驗人才。」 關教授續稱﹕「大學亦計劃將實驗室全面智能化,配備自動化實驗室監察系統、機械人系統、智能眼鏡等先進器材,打造成全港首個智能醫療化驗教學實驗室。」 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主要培訓合資格的醫務化驗師,畢業生可以從事醫務化驗工作。課程根據醫務化驗師管理委員會的要求設計,而委員會已正式為該課程展開評審工作,經評審通過後,學生完成課程後可取得註冊醫務化驗師資格。 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表示:「隨著科學進步,大數據分析應用成為醫療發展的新趨勢。因此,課程亦與時並進,加入生物訊息學及加強分子診斷的訓練;並特別加入實驗室管理和認證的內容,務求讓同學吸收專業學術知識之餘,亦可使用全新醫療科學實驗室,得到大量應用及實踐的機會,為將來投身行業打好根基。」 本課程的教學團隊具有醫務化驗師認可資歷,並具備豐富業界醫療化驗經驗,部分教學人員擁有20至30年的工作經驗,同時亦已聘請兩位科學主任加強實驗室的培訓。 都大2021年獲教育局「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撥款4,000萬港元,作為開辦「醫療化驗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的起動資助。此外,醫療化驗科學理學碩士已率先於去年開辦,滿足行業持續進修需要,首屆學生將於今年年底畢業,大部分畢業生從事醫療化驗相關工作。 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前排中)、副教授及應用科學系主任徐景亮博士(前排右五)、副教授及課程負責人張家廸博士(前排左五)與實驗室團隊。 實驗室因應課程五大核心範疇,設有五個專區,支援相關範疇的教學及研究。

Read More »

電腦工程學學生獲STEM卓越獎金獎

日期:2023年6月14日 得獎學生: 陳潔琳 課程: 電腦工程學榮譽理學士 比賽及獎項: 2023年大灣區STEM卓越獎(香港區)金獎 作品: 九龍城的元宇宙(VR metaverse in Kowloon City) 電腦工程學學生陳潔琳憑藉作品「九龍城的元宇宙」(VR metaverse in Kowloon City)獲得2023年大灣區STEM卓越獎(香港區)金獎。 有見市建局將重建九龍城,陳潔琳的作品利用3D模型及虛擬實境(VR)的技術呈現原址為法定古蹟九龍寨城衙門的九龍寨城公園及具歷史價值的樂善堂小學,以元宇宙概念重塑九龍城的面貌,旨在保育九龍城的歷史文化。她同時在作品中加入小遊戲及互動教學元素,令作品更有趣味。她期望能透過這項作品加深大眾了解歷史保育的重要性。 2023年大灣區STEM卓越獎由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主辦,旨在讓學生於STEM方面發揮創意及提升創新能力,並表揚學校和師生推動創新發明的努力。

Read More »

科技學院助理教授聯合研發項目獲頒日內瓦發明展獎項

日期:2023年6月13日 科技學院助理教授 Juan Carlos Astudillo Placencia博士早前與其他大學的學者組成研究團隊,研發環保生態磚以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 (Eco-Tiles for Enhancing Marine Biodiversity)。研發項目參與了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獲得「評審團嘉許金獎」及「特別獎」。 這項研究透過把屯門T-Park焚化爐棄置的灰燼及香港港口和航道疏浚工程產生的沉積物廢料再造成為環保生態磚,為填海產生的「石屎海堤」創造較為自然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增加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解決都市固體廢物問題。 Astudillo博士是海洋生物學家,在評估海洋生物多樣性、探討入侵物種和生境修復工程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他最新的研究重點是透過探討和運用生態工程的概念來增加退化海岸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從而提升其生態系服務與功能。他目前正研發生境修復工程的技術或方法,以支持可持續的海岸生態發展。

Read More »

都大研究發現中藥丹參有效減低治癌西藥副作用 中西合醫促進治癌成效

日期:2023年5月4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研究發現傳統中藥丹參中的成分,能有助減低一種治癌藥物誘發高血壓的副作用,從而提升治療效果。都大團隊現正進一步研究丹參的最佳提取物及與抗癌西藥同時使用的效果,預料研究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模式治療癌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癌症病人對抗西藥副作用帶來曙光。 西藥「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是治療大腸癌或肺癌的第一線藥物,透過抑制血管新生而產生抗癌作用。其常見副作用是誘發高血壓。現時,雖有藥物可針對「貝伐珠單抗」誘發的高血壓,卻同時會抑制其抗血管新生作用,減低治癌成效,醫學界因此一直未有就治療「貝伐珠單抗」誘發的高血壓制訂以實證為基礎的指引。 由都大科技學院應用科學系助理教授及生物醫學與生物科技課程主任黃詩韻博士領導的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丹參的活躍成分丹參素能降低血壓,同時不會影響「貝伐珠單抗」的治療成效。臨床上,丹參經常獲中醫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最近,丹參的水溶性萃取物更被發現具有與西藥「貝伐珠單抗」相近的特性,可抑制血管新生,能促進治癌成效。黃博士繼而發現以不同方法萃取的丹參成分對癌症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如以煎煮手法萃取丹參素、水溶性萃取方法或以溶劑提取等方法,對降低血壓的成效不一。 除身兼教研職位,黃詩韻博士亦是一名註冊中醫師,又具備藥理及藥劑學博士學位資格,其教學及研究範圍包括中醫、藥劑學、癌症治療及血管生物學等,並重點研究中西藥結合療法。黃博士現時正致力於研究出最佳的丹參提取物,以及結合丹參與西藥的療法的效果,預期這項研究將大大改善抗癌藥物「貝伐珠單抗」的應用。 這項研究由都大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合作進行,並在研究資助局最新一輪「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中取得逾130萬港元資助,研究實力備受肯定。

Read More »

都大團隊開發演算法提升無線網絡效能 紓緩「網絡擁堵」

日期:2023年4月13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早前開展一項研究,藉開發演算法顯著提升無線網絡傳輸效能,紓緩因大量設備連接而造成的「網絡擁堵」問題。研究成果已於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科學期刊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發表,並得到廣泛肯定,除了獲研究資助局的教員發展計劃批出資助之外,亦贏得2022年都大舒小佩慈善基金——傑出研究著作獎。 無線網絡發展迅速,促進各項智慧應用(smart applications)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超高清影片串流、虛擬實境、智慧出行,甚至遙距手術等,都可依靠高速、低時延的無線網絡來實現。不過,無線網絡應用一直存在一個問題:由於頻寬(bandwidth)有限,每當有太多的設備同時連接,難免降低網絡的傳輸效率,令上網速度變慢。 為改善此問題,都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付雅茹博士率領團隊進行研究,開發了一種演算法,以優化網絡內容的緩存、推薦和傳輸,將無線網絡的時延(latency)減至最低。經過全面模擬測試,這種演算法在現實生活的5G(第五代流動通訊技術)網絡環境下,明顯錄得比其他演算法更低的時延和更佳的緩存命中率(cache hit ratio),提升無線網絡的整體性能及效率,成果令人鼓舞,更為網絡行業開發下一代無線網絡提供了啟示。 付博士致力鑽研網絡科技,曾在法國和新加坡參與科研工作,在2018年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20年加入都大任職助理教授。她曾獲美國史丹福大學列入全球2%頂尖科學家名單中。 近年5G應用越趨普及,全球多國已啟動6G(第六代流動通訊技術)的研究。聚焦於智慧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的付博士亦正埋首努力,她表示:「我們研究將網絡存儲和計算結合,希望解決第六代流動通訊的一些問題,包括龐大數據流量導致網絡擁擠,並增強計算能力。」 都大積極推動應用研究,付博士現為大學創新科技與持續發展研究所轄下先進網絡科技研究中心的主管,為大學培育生力軍。她表示會努力培養同事的科研興趣和吸引有研究能力的年輕人加入團隊,提升校園研究氛圍。

Read More »

香港都會大學與香港電訊攜手推動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業持續發展

日期:2023年2月2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科技學院與香港電訊今天(2月2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創新協作和科研及專才發展,引領香港的資訊及通訊科技業邁向可持續發展。 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發展及提升學術和科研項目、促進知識交流及經驗分享,以及為學生的實習及事業發展提供支援與指導。 都大科技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及副教授熊景輝博士與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綜合科技項目及服務高級副總裁梁永強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並由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及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家隆見證。 王富利教授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貢獻香港的工程、通訊科技及資訊科技的發展,設有多個不同深度和寬度的榮譽學士課程,涵蓋電子及電腦工程、電腦科學、網路安全以及數據科學。都大每年都為社會培育出數百名專業人才,促進科技界的發展。是次與香港電訊的合作能夠加強都大和香港電訊不同範疇的交流,攜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吳家隆表示:「作為香港科技、媒體及電訊的領導者,香港電訊在培育年青科技專才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待他們於專上學府畢業後能夠參與企業數碼轉型及智慧城市發展的機會,以及拓展大灣區的視野。我們十分高興與都大攜手合作培育更多科技專才,為學生提供實戰機會,以及分享香港及大灣區不同行業進行數碼轉型時所採用的科技及面對的挑戰。我們期待與都大共同開發採用新興技術的智能應用方案,以加速香港智慧城市的發展,及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合作備忘錄由都大科技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及副教授熊景輝博士與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綜合科技項目及服務高級副總裁梁永強代表簽署,並由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及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家隆見證。 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在簽署儀式上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貢獻香港的工程、通訊科技及資訊科技的發展,是次與香港電訊的合作能夠加強都大和香港電訊不同範疇的交流,攜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香港電訊商業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吳家隆致辭時指出,作為香港科技、媒體及電訊的領導者,香港電訊在培育年青科技專才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待同學於專上學府畢業後能夠參與企業數碼轉型及智慧城市發展的機會,以及拓展大灣區的視野。

Read More »

香港都會大學推動業界學術合作培育建造業人才

日期:2023年1月20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今日(1月20日)與香港建造商會及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簽訂培育建造業人才合作備忘錄,深化在教育方面的長遠合作,加強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交流,為香港「建造」更美好的未來。 兩份合作備忘錄由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分別與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測量師和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永遠會長莊堅烈簽署。簽署儀式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擔任主禮嘉賓,與都大校董會主席黃天祥博士工程師共同見證。 甯漢豪局長欣喜看到是次三大機構成為更緊密的伙伴,標誌著學界與業界「雙劍合璧」,充分發揮匯聚資源、集思廣益的功能,共創成果互動合作。 黃天祥主席致辭時感謝香港建造商會及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兩所備受業界推崇的機構的支持。他指出,隨著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等大型基建計劃的開展,香港在未來數十年對具專業知識的建造人才將有龐大的需求。 黃主席稱:「本校科技學院建築與品質管理系早於兩年前推出『屋宇設備工程及可持續發展(榮譽)工學士』、『土木工程(榮譽)工學士』兩項新課程,最近更獲『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撥款4,060萬港元,於2024/25學年開辦『建築管理及測量學(榮譽)理學士』課程,可見教育局對本校的支持。」他補充,有鑑於智能建築技術日趨重要,都大也在研究開辦相關的碩士課程。 林健榮會長表示,很高興見證香港建造商會首度與都大合作,並承諾共同推動香港建造業的持續發展。 莊堅烈會長表示,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很高興與都大建立意義重大的合作夥伴關係。他相信業界與學界的合作將促進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交流,並有助提升行業水平。 合作備忘錄將訂立框架為有志投身建造業的年青人提供獎學金、實習津貼、暑期培訓以至畢業後的就業機會,讓他們看見建造業的未來和事業發展前景,增加投身行業的興趣。都大又會提供靈活的學習途徑,為在職從業員舉辦工作坊和培訓課程,推動終身學習。 此外,三方會定期合辦公司參觀和職業講座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行業實況;也會探討在建築技術研究方面加強合作,並合辦座談會和研討會,以促進創新技術和施工方法的使用,加深學生和公眾對建造業的了解。 合作備忘錄由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左二)與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永遠會長莊堅烈(右二)代表簽署。

Read More »

電腦課程學生創新發明獲數碼港資助

日期:2023年1月1日 學生: 莫華升 課程: 電腦與網絡榮譽理學學士(遙距學習模式) 憑藉名為「VisualArc」的創新發明,即一款能協助上班人士及學生於會議及課堂上處理大量文字資訊的可穿戴式掃描裝置,莫華升獲得「數碼港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提供十萬港元創業種子基金。該計劃旨在匯聚來自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包括大灣區)的青年人才,共同開發創新數碼科技,並透過提供全面的創業支援協助他們實踐創意和建立創業基礎。

Read More »

科技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 促進創新科技發展 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日期:2022年8月24日 科技學院於上月分別與機電工程署(機電署)及康業服務有限公司(康業)簽訂合作備忘錄,學院將與機電署加強在創新科技方面的交流合作,而康業則會為學院學生提供實習培訓機會。 機電署早前舉行「機電創科日2022暨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並與都大科技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由都大學院副院長李宏發教授及機電署副署長/營運服務張遠芳簽署,並由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及機電署署長彭耀雄見證。 都大將透過機電署創辦的「創新科技協作平台」,加強雙方在創新科技的交流,共建智慧城市。學院期望透過是次合作讓大學更了解社會及用家的需要,研發出以人為本的科技,同時將大學的研究成果與全港市民共享。 此外,科技學院日前亦與康業簽訂合作備忘錄,以支持都大土木工程及屋宇設備工程課程學生及畢業生的教育與培訓。備忘錄在都大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及康業人力資源及行政總監蔣世源的見證下,由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及康業服務有限公司代表詹鳳珍簽署。透過是次協定,雙方會緊密合作,康業將為相關學科的學生及畢業生提供在其管理的商場和住宅實習、管理培訓及就業機會。

Read More »

益生菌提升魚苗生長表現

日期:2022年5月19日 鯪魚(學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是亞洲常見的土生淡水魚種,肉質優良且營養價值高,但在養殖過程中常受傳染病和生長緩慢等因素影響。科技學院史東甫博士領導的團隊研究利用常見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作為飼料補充劑來養殖鯪魚魚苗。 在為期 60 天的研究中,餵飼該補充劑的魚苗體重不僅比對照組增加兩倍,而且提升了對病菌「嗜水氣單胞菌」的抵抗力。其研究結果已在《應用微生物學》科學期刊發表,為養魚業提供減少使用抗生素和提升生長表現可行方案,在具成本效益下養殖「更安全」的鯪魚。

Read More »

研發截殺新冠病毒過濾技術

日期:2022年4月12日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今日(4月12日)到訪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了解大學的最新研究發展,並與管理層及科研人員就創科發展進行交流。 到訪期間,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與嘉賓分享大學的科研成果,以及與業界夥伴的合作項目,包括大學參與研究及技術支援的C-POLAR空氣過濾專利技術。 都大科技學院早前受世寶生科有限公司(C-POLAR Biotech Limited)委託,設計技術方案,用以測試他們研發的正極性聚合物的空氣過濾效能,並進一步協助將技術應用於口罩、空調系統過濾網及其他產品。 大學科研人員及C-POLAR Biotech代表向薛局長,講解研發技術及日後應用潛力,並展示成功研發的產品,及相關技術為香港社會及海外用戶所帶來的裨益。 都大參與的研究項目,科研團隊透過反覆測試,發現強正極性聚合物濾層,可有效截殺細菌及病毒,包括變種新冠病毒。團隊表示,殺滅原理是以物理方法進行,有關技術不會產生細胞毒性,對人體無害。相關技術亦通過多間海外病毒實驗室的測試,其功效已獲驗證,英國公營醫療服務機構已利用相關物料及技術,製造FFP3高防護口罩。 此外,本港多幢甲級商廈、大型購物商場和醫院已試行裝置該技術的空調濾網。結果證明,除有效截殺空氣中的細菌及病毒,更可大幅改善壓力下降情況,因而提升能源效益。有關的空氣過濾技術早前已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舉辦的「2021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頒發智慧生活大獎。都大科研團隊將進一步推展項目,令技術應用至其他醫療及生活產品上,保障大眾健康。

Read More »

提升熱傳導發電機效能 都會大學教授冀推動可持續工業廢熱再用

日期:2023年10月24日 華禮生教授 (Prof. Roy Vellaisamy) 是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科技學院新任智能系統講座教授,其研發的創新熱傳導發電機設計,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以高效持久方式將工業廢熱直接轉換為可用電力,彰顯科研應用解決現實難題的效用。 熱傳導發電機在回收工業廢熱方面潛力巨大,但現有設計受組成物料脆弱及轉換效率未如理想限制。結合化學物理學及材料工程學方面的專長,華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採用部分碳化3D微晶格結構材料的創新解決方案。他解釋:「這種創新結構提高了機械強度之餘,也大幅提升熱電轉換效率。」有關突破已詳細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經重新設計的微結構熱傳導發電機,效率及機械強度均大幅提升,使其非常適合用於工業廢熱回收,為能源的可持續運用邁出一大步。華教授富實用價值的創新科研,展示了應用研究如何解決現實問題,與大學透過創新造福社會的宗旨不謀而合。 除材料工程外,華教授的研究亦涉獵智能系統範疇。他目前正與科技學院機器學習團隊合作分析診斷數據。他表示:「材料工程及智能系統在多個領域重疊。我們在分子層面設計感應器,產生大量數據,擁有機器學習背景的同事利用AI分析,再利用系統反饋將結果智能化。」 華教授亦十分支持跨學科協作,以達致最大社會效益。雖然在大學的實驗室仍在籌備當中,但他已牽頭與護理及健康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院就心血管疾病診斷項目進行跨學科合作研究。他認為:「協作可加快研究效率,迅速促成有意義的影響。我正與護理及健康學院合作招募人員測試儀器並收集數據,也與人文社會科學院設計調查,以了解使用者的意見,以作進一步改善。」 展望未來,作為科技學院分子電子學小組的主管,華教授期望繼續貢獻都大的研究領域,創造更多跨學科協作,並透過意義深遠的研究為社會帶來更大影響。

Read More »

香港都會大學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工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 簽訂合作備忘錄 推動檢測和認證業發展

日期:2022年6月29日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科技學院早前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工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CMA檢定中心)簽訂合作意向備忘錄,促進雙方交流和合作,為香港的檢測和認證業培育人才。 合作意向備忘錄由都大科技學院署理建築與品質管理系主任暨助理教授李至冲博士及CMA檢定中心協作部主管黃偉賢教授代表簽署,並由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及CMA檢定中心首席營運總監林俊康見證。 王教授在簽訂儀式上表示:「都大一直致力貢獻香港的檢測和認證業,設有三個不同深度和寬度的學士課程,既有綜合型及強調實踐的應用學位,亦有專注食品檢測的學士課程,為擁有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提供進修機會。為了進一步協助業界提供人才,都大正籌辦醫療化驗科學的碩士和學士課程,分別預期在今年和下年開始收生。」他期望是次合作能夠加強都大和CMA檢定中心不同程度上的交流,持續優化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測試、檢定和認證等工作。 林總監致辭時指出,都大致力推動檢測和認證業發展,正正與CMA檢定中心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他表示:「是次策略性的合作既可善用各方的優勢從而互相協作,亦可為檢測和認證業培育更多精英人才。檢定中心一直為專上畢業生和學生提供就業和實習機會,亦安排不同種類的活動與學生分享實戰社會工作經驗和提供培訓機會,以滿足檢測和認證行業人才渴求的需要。」 都大數年前已跟CMA檢定中心開展短期檢測項目合作,是次協議將標誌著雙方更緊密的關係,以開拓更多創新領域之合作及交流,共同推動香港檢測和認證業的持續發展。 都大科技學院署理建築與品質管理系主任暨助理教授李至冲博士(左前)與CMA檢定中心協作部主管黃偉賢教授(右前)在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左後)及中心首席營運總監林俊康(右後)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 王富利教授期望是次合作能夠加強都大和CMA檢定中心不同程度上的交流,持續優化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測試、檢定和認證等工作。 林俊康總監致辭時表示是次策略性的合作既可善用CMA檢定中心及都大的優勢從而互相協作,亦可為檢測和認證業培育更多精英人才。 一眾嘉賓在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後合照。

Read More »

都會大學與深圳兩大機構合作 建立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發中心

日期:2021年11月10日 香港都會大學與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及深圳大學,在10月19日簽訂框架協議,共同建立「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發中心」(中心),促進深港合作和發展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究。 框架協議簽署儀式由都大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深圳大學副校長李永華教授,以及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鄧子兵局長簽署,並由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譚鳳儀講座教授,以及科學學系系主任李宏發教授見證。 關清平教授表示:「本校於2019年獲香港研究資助局撥款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中心實驗室』,資助額達港幣930萬元,為全年同類成功申請撥款的項目中最高,彰顯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中的潛力。期望是次合作能進一步促進深港科研交流,共同完善大灣區紅樹林等濕地研究。」 中心立足後海灣(深圳灣),旨在發展先進的開放式科研中心,打造成設施先進、機制靈活、人才優秀的科研平台,同時促進深港兩地研究人員的合作交流,推動濕地資源保護、重要海洋生物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研究發展。中心亦將探索保護與修復濱海濕地技術,研究紅樹林濕地的生態系統,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並致力推動濕地的保育管理和宣傳教育工作 。 都大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上排左二)、深圳大學副校長李永華教授(下排左)及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鄧子兵局長(下排右)共同簽訂框架協議。 都大科技學院院長王富利教授(右二)、譚鳳儀講座教授(左一),以及科學學系系主任李宏發教授(右一)見證協議簽訂。

Read More »

最新研資局高額資助項目

日期:2021年9月21日 大學在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新一輪「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中,獲撥款逾1,610 萬元,用以開展18個研究項目。當中除一項屬「跨院校發展計劃」外,其餘項目均屬「教員發展計劃」,合共獲批1,570 萬元,款額為競逐院校中最高。部分項目分別獲批逾100 萬元,其中一項獲撥的金額更稱冠「教員發展計劃」! 提升紙芯片檢測細菌和毒性的準確度 科技學院陳鍵林博士領導的項目獲批最多撥款,此項目旨在改善一種愈來愈常用於測量細菌和毒性的設備的準確度。有見化學指示劑如「刃天青」固定到「紙基微流控芯片」後,還原速度遠較處於游離溶液中緩慢,而箇中機理未明,陳博士的項目將為這差異提供理論解釋。 分析附生於紅樹品種「白骨壤」氣根的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功能 在環境科學領域,科技學院李宏發教授聚焦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種愈來愈受到威脅的天然紅樹物種――「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白骨壤的出水通氣根附生了多樣性豐富的微生物群落。通過分析這些微生物群落的結構,李教授的研究將闡明它們對維持白骨壤生機的作用,有助制定保護該物種的對策。 與此同時,本校的海洋和海岸研究工作最近有兩項令人振奮的發展:一是都大成為了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員院校之一;二是大學與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深圳大學簽署了框架協議,在福田保護區共同建設「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發中心」。這是本校繼早前憑研資局撥款在校園內建立「大學研究設施」後,在相同範疇再邁進一步。 研發用於Python 編程課程的學習分析干預系統 在學習分析領域,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蔡秉文博士嘗試建構一個幫助學生學習 Python 編程的互動平台。這將是首個全面顧及學習分析週期各個階段的平台―獲取、報告、預測、行動和改進,並會利用強化學習技術進行學習干預,成為學習分析的示範模型。 以改良的多模態深度學習識別社交媒體中的謠言 另一個與機器學習相關的項目由科技學院李立基博士領導,項目的目標是識別社交媒體上的謠言。「多模態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多模態數據的過程,例如提取社交媒體的文本和圖像,由於機器提取不同類型數據的方式有差異,因此甚具挑戰性。此研究項目將設計出一個能夠融合不同模態數據的機器學習模型。 對資優青少年的抑鬱症狀進行跨文化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院張浩南博士致力從兩個角度擴闊現時有關資優青少年抑鬱症狀的研究:一是收集跨文化的龐大樣本,以解決過往研究過於集中美國數據的不足;二是將學術成績不佳但認知能力強的人士加入研究,並把他們辦識出來。研究結果將為未來追蹤研究奠下重要基礎。

Read More »

專家研討沿海濕地研究及管理最新成果

日期:2021年9月3日 本校科技學院在濕地研究領域成果早已有目共睹,更於2019年喜獲研究資助局「院校發展計劃研究基礎設施撥款」930萬元,支持其建立用於大灣區沿海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的「大學研究設施」。有關設施由現有和新購入設備組成,讓本校成為沿海濕地研究更重要的基地,促進區內院校及機構合作。學院於9月3日舉辦「沿海濕地研究與管理研討會」,匯聚該領域的專家介紹各自專業範疇的最新工作。講者嘉賓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柯嘉敏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成業教授、紅樹林基金會項目總監徐萬蘇女士、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陳鷺真教授,以及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李銘源教授。 Website

Read More »

CRANT Talks Series: 科研漫談:起步與堅持

演講者:陳關榮,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 日期:2023年6月7日 時間:上午10時30分至中午12時 地點:香港都會大學 正校園 賽馬會會議廳 A1216 語言:中文 舉辦單位:CRANT,科技學院,香港都會大學 摘要:本講座基於自己四十年來在國內外讀書求學以及科研教學的經曆和體會,以漫談方式從個人的視角與年輕學子們討論一些科研經驗和心得,旨在分享交流。 簡介:陳關榮教授1981年獲廣州中山大學計算數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萊斯大學和休斯頓大學任教,2000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學任講座教授工作至今。陳關榮教授於1997年被選爲IEEE Fellow,分別於2008、2012和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獲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和俄羅斯歐拉基金會頒髮歐拉金質獎章,2014年獲法國諾曼底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並當選爲歐洲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爲髮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Read More »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榮譽工學士學生獲數碼港頒發十萬元種子基金

得獎學生及課程: 劉宇謙,金融科技及創新榮譽工商管理學士 VASANDANI Nimisha Haresh,金融科技及創新榮譽工商管理學士 MINHAJ Anosha,專業會計榮譽工商管理學士 MINHAJ Ramsha,電子及電腦工程學榮譽工學士 比賽: 數碼港 – 大學合作夥伴計劃 獎項: 港幣10萬元種子基金 詳情: 都會大學三位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學生與一位科技學院學生組成隊伍「Finvictus」參加「數碼港 – 大學合作夥伴計劃2021-2022」。團隊成功在去年底晉身計劃第二階段,獲得在今年二月報告計劃的機會。參賽隊伍需向投資者展示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創業計劃,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網絡安全為主要技術。Finvictus最終成功脫穎而出,獲發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港幣10萬元種子基金,於未來六個月實踐計劃。

Read More »
test

電腦及互動娛樂課程學生於創業計劃中獲起動基金

學生:周子堅 麥子峯  課程:電腦及互動娛樂榮譽文學士比賽: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主辦的「自主•創出路」技能轉型培訓計劃獎項:季軍得獎項目:自癒系詳情:修讀電腦及互動娛樂課程的三年級學生周子堅及四年級學生麥子峯,早前跟其他院校的學生共五人組成隊伍,參加由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主辦的「自主•創出路」技能轉型培訓計劃。此計劃目的為青年提供未來技能培訓及實戰營運的經驗,以應對「零工經濟」下的新常態,並提升他們的就業及財務能力。憑著出色及創新的創業計劃書,隊伍最終於計劃中獲得季軍,以及港幣$10,000的起動基金。得獎項目「自癒系」旨在協助大眾在疫情中舒緩壓力及低落的情緒。隊伍特別設計了獨特的可愛卡通,應用在他們的產品上,當中包括公仔、夜燈和裝飾等。他們將會開立網店及經營市集攤檔售賣所設計的產品,亦會從實戰中體驗及實踐所學。

Read More »
Jonathan Chiu
Marketing Director
3DP Technology Limited

Jonathan handles all external affairs include business development, patents write up and public relations. He is frequently interviewed by media and is considered a pioneer in 3D printing products.

Krutz Cheuk
Biomedical Engineer
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

After graduating from OUHK, Krutz obtained an M.Sc.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rom CityU. He is now completing his second master degree, M.Sc.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CUHK. Krutz has a wide range of working experience. He has been with Siemens, VTech, and PCCW.

Hugo Leu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gineer
Innovation Team Company Limited

Hugo Leung Wai-yin, who graduated from his four-year programme in 2015, won the Best Paper Award for his ‘intelligent pill-dispenser’ design at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 China 2015.

The pill-dispenser alerts patients via sound and LED flashes to pre-set dosage and time intervals. Unlike units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Hugo’s design connects to any mobile phone globally. In explaining how it works, he said: ‘There are three layers in the portable pillbox. The lowest level is a controller with various devices which can be connected to mobile phones in remote locations. Patients are alerted by a sound alarm and flashes. Should they fail to follow their prescribed regime, data can be sent via SM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for follow up.’ The pill-dispenser has four medicine slots, plus a back-up with a LED alert, topped by a 500ml water bottle. It took Hugo three months of research and coding to complete his design, but he feels it was worth all his time and effort.

Hugo’s public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disappointing and he was at a loss about his future before enrolling at the OUHK, which he now realizes wa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his life. He is grateful for the OUHK’s learning environment, its industry links and the positive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from his teachers. The University is now exploring the commercial potential of his design with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He hopes that this will benefit the elderly and chronically ill, as well as the society at large.

Soon after completing his studies, Hugo joined 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as an assistant engineer. H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devices. The target is to minimize human labor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He is developing products which are used in various sections, including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Course Code Title Credits
  COMP S321F Advanced Database and Data Warehousing 5
  COMP S333F Advanced Programming and AI Algorithms 5
  COMP S351F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5
  COMP S362F Concurrent and Network Programming 5
  COMP S363F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Parallel Computing 5
  COMP S382F 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 5
  COMP S390F Creative Programming for Games 5
  COMP S492F Machine Learning 5
  ELEC S305F Computer Networking 5
  ELEC S348F IOT Security 5
  ELEC S371F Digital Forensics 5
  ELEC S431F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5
  ELEC S425F Computer and Network Security 5
 Course CodeTitleCredits
 ELEC S201FBasic Electronics5
 IT S290F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 User Experience Design5
 STAT S251F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5
 Course CodeTitleCredits
 COMPS333FAdvanced Programming and AI Algorithms5
 COMPS362FConcurrent and Network Programming5
 COMPS363FDistributed Systems and Parallel Computing5
 COMPS380FWeb Applications: Design and Development5
 COMPS381FServer-side Technologies and Cloud Computing5
 COMPS382F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5
 COMPS390FCreative Programming for Games5
 COMPS413FApplic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Mobile Devices5
 COMPS492FMachine Learning5
 ELECS305FComputer Networking5
 ELECS363FAdvanced Computer Design5
 ELECS425FComputer and Network Security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