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主要材料包括十個修讀單元及兩本指定教科書。本科之修讀過程,由下列各部分組成:
- 修讀單元
十個修讀單元會分別就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古典小說的特徵、發展,以及個別主要的作品作出詳細的介紹和討論,過程中也會提示修讀重點及提出關鍵問題;此外,單元中亦設有活動題和測試題,幫助學員更深入思考所學的內容,並將所學得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實際作品分析之上。 - 指定教科書和指定讀物
除單元內容之外,本科有兩本指定教科書,個別單元還會要求學員研讀一些文章及原著作品。學員須按指示細讀與分析,藉此加深本科知識。 - 導修課與講論會
學員應按時出席導修課和講論會。兩者均為輔導學員研讀修讀單元和指定教科書而設。本科有九次導修課,兩次講論會。 - 作業及考試
學員須在修讀期間內完成作業。導師將詳細評改該等作業,並為學員提供回饋及指導。學員須在修畢本科時參加期終考試(詳見本指南「成績評核」部分)。
修讀單元
修讀單元會詳細介紹本科的學習內容。並指導學員如何研讀指定教科書和指定參考文章。根據學習進度表及指定教科書的內容,本科分為下列十個單元:
單元一 文言小說:唐以前
單元二 說書與古代白話小說
單元三 三國演義
單元四 水滸傳
單元五 西遊記
單元六 金瓶梅與明清人情小說
單元七 明清短篇白話小說
單元八 文言小說:宋元明清
單元九 紅樓夢
單元十 儒林外史及清代其他小說
每個修讀單元均包括:
- 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指定教科書的閱讀重點和補充,並提供研讀小說原典的指引。
- 活動題和測試題。活動題的目的是幫助學員思考指定教科書的內容,加深對教科書的理解;測試題用意主要是考查學員對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與作品特質之認識,同時又輔導學員以所學知識去分析有關作品之內容技巧。
- 摘要部分讓學員重温單元內容要點。學員如依修讀單元內容仔細研讀,應能掌握本科要旨。
- 個別單元設有「名詞解釋」,旨在幫助學員明白單元內所提及的一般用語的意義及解釋。
指定教科書
本科所用的指定教科書為: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
齊裕焜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第三版),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
以上兩書,均可以在本校電子圖書館找到。
魯迅編寫的《中國小說史略》,雖云「史略」,更重要的價值在於說明了魯迅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批評,雖片言隻字,常有卓見;無論體例或論點,對於後來的中國小說史研究均有重大影響。魯迅在闡述觀點的過程中,引用了不少小說片段,同學可以一邊思考魯迅的意見,一邊配合原著閱讀。此書雖然以文言書寫,但行文淺白,不難理解;加上坊間不少版本均附有簡註,對書中提及的人名和書名略加註釋,當有助同學掌握書中內容。
《中國小說史略》既然是開創之作,成書較早,資料難免有所限制,有關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一些後來發展出的觀點,需要通過參考其他中國古典小說史來了解,因此本科選用了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作為另一本教科書,供同學參考。齊書加入了近年來古典小說研究的成果,可以作為《中國小說史略》的補充。此外,《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有別於一般文學史只按發展順序編排的處理,而是就古典小說進行分門別類, 以突出不同的小說類型,但同時能讓讀者看到其中的發展脈絡,以見「演變」的前因後果。
兩書各有優點,有互相補充的作用,同學研讀時應注意兩書配合閱讀,不可偏廢。
指定讀物
雖然本科的用書較偏重於歷史發展方面,但我們並不忽略小說原作的閱讀與欣賞,在本科的十個單元裏,除了指定教科書的有關章節外,學員也需按指示參閱本科提供的指定讀物和小說作品的原文。指定讀物主要用作補充教科書的論點,分析作品的背景、源流、寫作手法等。
單元內更設有「作品欣賞」一項,每篇作品前面都有簡介,以協助學員閱讀小說原著。希望學員在修畢本科後,不但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歷史發展有概括的認識,而且因為累積了相當的小說閱讀經驗,也掌握一定的文學鑒賞與批評能力。
為方便同學學習,單元中盡可能提供有關的作品原文或提供網頁資料讓同學於網上閱覽內容。同學當然也可以自行到圖書館或書店搜尋不同小說的文本,以增加本科知識。
參考書目
本科建議學生在修讀本科時,可按興趣或需要參考以下各書作為補充材料:
于天池:《明清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2。
毛德富、衛紹生、閔虹:《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2002。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
王定璋:《白話小說》,南寧︰廣西師大出版社,1999。
王枝忠:《漢魏六朝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 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
何滿子、李時人:《古代短篇小說名作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吳九成:《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敍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
宋梧剛:《中國小說傳統技法》,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李劍國等編,陳洪等著:《中國小說通史》先唐卷、唐宋卷、明代卷、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
周中明、吳家榮:《小說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周天:《中國前小說性格描繪史稿》,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
周先慎:《明清小說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周先慎:《中國小說的思想與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周振甫:《小說例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武潤婷:《中國近代小說演變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侯忠義、安平秋主編:《古代小說評介叢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錄》,香港︰龍門書店,1967。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
胡適著、易竹賢輯:《胡適論中國古典小說》,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
苗莊:《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徐大軍:《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和平書店出版社,1993。
張念穠:《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張勇:《元明小說發展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張國風:《明清小說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
張稔穰、劉富偉:《中國古代小說鑒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梅節、馬力:《紅學耦耕集》,香港:三聯書店,1988。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天祥:《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鑒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陳文新等:《明清小說名著導讀》,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中國小說敍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 份,1990。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陳謙豫:《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9。
傅禮軍:《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程中毅:《康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程國斌:《唐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程國賦:《三言二拍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程毅中:《宋元話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賈三強:《明清小說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8。
寧宗一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趙明政:《文言小說》,南寧︰廣西師大出版社,1999。
趙章超:《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敍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魯德才:《中國古代小說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蕭相愷:《宋元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韓南著,尹慧泯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Hanan, P (1973) The Chinese Short Story, Studies in Dating, Authorship and Composition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an, P (1981)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gel, R (1981) 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dema, W (1974)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The Formative Period. Leiden: E.J. Brill.
Plaks, A H (1987)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Ming Novel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ng, D (1997)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