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與我 第七期 (2024年3月) 第16頁至第17頁

首頁 香港都會大學簡介 大學刊物 都大與我 都大與我 第七期 (2024年3月) 第16頁至第17頁

廚餘佔本港固體廢物約三成。要達成全城減廢的目標,處理廚餘是一大關鍵。所幸的是廚餘是可生物降解的廢棄物,並且能夠通過厭氧消化,在缺氧環境中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轉化為沼氣,製造電力。問題在於如何確保微生物有效分解有機垃圾。

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鍵林博士和團隊最近設計了一項「微流控」分析裝置,實時監測分解過程中的微生物活性。這項裝置是纖細的芯片,配有專為研究少量液體而設計的微小管道,內置化學染劑刃天青,一旦偵測到廢物產生的液滴存在微生物活動,便會產生螢光反應。操作員可根據螢光訊號的強弱變化,評估微生物分解垃圾的成效。

目前,政府正對廚餘和污泥進行共厭氧消化試驗。有見及此,陳博士的團隊特地分析共消化過程的微生物活性。團隊證實共同消化兩種廢物的確能比單獨消化廚餘或污泥產生更多沼氣,然而加入過多廚餘會破壞系統的酸鹼平衡,抑制微生物活動。經過反覆測試,團隊確定廚餘與污泥的最佳比例為1:3。

陳博士的項目於2021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以支援環保處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研究過程及成果已於期刊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及 Biosensors 發表。相對傳統的實驗室檢測,微流控技術的優點是能夠產生實時反應,以便對有關系統進行即時調節。陳博士表示:「我們希望把微流控技術延伸至其他化驗領域,為垃圾處理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