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與我2024年 第八期 第12頁至第13頁

首頁 香港都會大學簡介 大學刊物 都大與我 都大與我2024年 第八期 第12頁至第13頁

“平庸的老師傳授知識,好的老師解釋學問,卓越的老師以身作則,偉大的老師帶來啟迪。”

美國作家威廉.亞瑟.華德

大學於2022年設立「校長傑出啟迪教學獎」,以表揚啟迪學生和同事的教學人員。以下我們將介紹最新一屆三位得獎者樹立的榜樣。

專業教學

p12b

李芷君博士

人文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

李博士於2019年完成博士後研究後加入都大。作為一名心理學學者,她一直被認知和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科學所吸引,對美國心理學會提出的「學習者中心」心理學原則尤感興趣。自從事教學工作以來,她就一心一意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案,並輔以多模態教學策略。

互動講授課與應用導修課

李博士把「以學生為中心」理解為一種整合學生需要的教學方式。由於心理學範疇包含大量理論,理解如何應用理論是學生共通的需求。有見及此,她把應用體驗融入課堂中,常在講授課中加入互動元素,包括使用 Mentimeter、Quizizz 和 Kahoot 等遊戲化的教學軟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追蹤他們的學習進度;相應主題的導修課則以應用為主,例如在有關語言處理和閱讀的導修課中,讓學生在電腦實驗室進行網上心理學實驗。她解釋道:「我讓他們觀看以不同速度呈現文字的短片,以評估自己的閱讀速度,從而認識進行研究的基本要素,同時體驗認知理論如何在自己身上發揮作用。」

開啟研究之門

課堂以外,李博士致力為學生尋求服務學習和實習的機會,尤其接任「心理學與精神健康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主任後就更為積極。此外,基於學科的學術性質,她特別熱衷於在研究上培育學生。她還是本科生時,遇上一位很優秀的教授,這位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熱誠的音樂人,令她很早便確定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如今,她積極招募學生成為學生研究助理,希望為他們帶來啟發。她分享:「同學向我表示希望獲得這些機會。有些學生輔助過我的研究項目後,畢業後希望能擔任研究助理;也有從未想過要進研究院的同學發現了自己的潛能,期望修讀研究學位。」

在一個探索音樂訓練如何影響成年人認知能力的研究中,李博士以另一種形式吸引學生參與――招募他們加入成為受試者:在十週時間內,30 人學習口風琴,30人玩電腦遊戲,並將這兩組與沒有指定任務的對照組進行比較。她的原意只是想讓學生淺嘗學術世界,但學生的反應遠超預期,反過來啟發她在未來的研究項目中更多考慮參與者的學習體驗。

李博士樂見愈來愈多學生繼續攻讀研究生課程,部分更考上了優秀的海外大學。學生在她課堂上的積極反應亦使她感到鼓舞。她滿足地說:「當學生在學期後段進佔教室前面的座位,你便知道自己的方法奏效。」

新晉教員教學

p12b

陳綺華女士

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有見傳統物理治療課程普遍缺乏兒科訓練,陳女士離開臨床崗位加入都大,決意啟發行業的新力軍服務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加入兒科物理治療行列的人較少,始終不是人人都擅長應對父母和兒童。」陳女士表示,相對一直是主流的肌肉骨骼和運動復康範疇,兒科物理治療從前只作選修科目教授,而且傳統物理治療本科課程有一定限制,所以很多在職兒科物理治療師入職前都缺乏服務兒童的經驗。

兒科物理治接觸活動與沉浸體驗

有鑑於此,當她為「臨床神經病學與發展障礙」學科設計兒科教案時,決定在講授有關內容前,先為學生安排早期接觸活動,包括讓他們參與由她提供的兒童治療服務。她分享:「開始時,我的教學負擔還不算沉重。協康會在大學校園設有林護紀念基金兒童發展中心,我曾於該會服務,便與他們協商,接收中心的部分個案,讓學生得以觀察我的案例。」後來她需要專注教學,但仍繼續運用自己的專業網絡,於學年內安排學生考察外面的兒科物理治療服務,並參與相關義務工作。她解釋:「這些經驗可以讓學生觀察不同物理治療師的治療方法,並熟悉不同治療場景,如特殊學校和學前服務中心。」在學科完結前,學生需完成實地考察項目,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巧分析真實的臨床案例。

陳女士亦與另一位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合作,於腦神經物理治療教研室設立兒科物理治療專區。這是全港首項專為物理治療課程設立的模擬兒童發展訓練設施,讓學生通過代入治療師和兒童病人的角色進行沉浸式學習。舉例說,學生可以體驗像嬰兒般在地墊上移動,感受肌肉的運用;或嘗試設置障礙賽道,在拍檔同學身上測試。她憶起:「有一次,一個健身球掉落在扮演兒童的學生頭上――那可是非常現實的情景呢!學生正好從錯誤中學習。」

關注每位學生成長

有感教學經驗尚淺,陳女士尤其認真追求教學質素的提升。除了積極參與專業發展工作坊外,她在學院正式引入同行評審制度前,已邀請課程主任評審她的課堂。她還自發為初入職的前線兒科物理治療師舉行經驗分享會,緊貼他們日常工作遇到的困難。

陳女士在學期終為學生準備個人電子檔案,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為了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改善弱項,她把每人的習作,包括當中的成績和她的評語,以及他們曾參與的義工服務,整合成完整的紀錄,在期終考試前以電郵逐一發放。學生反應良好,不少同學感激她一年來的付出,使她感到驚喜。不過,最讓她感滿足的還是初衷得以達成:「經過早期的考察環節,有學生告訴我,孩子們很可愛,並且需要幫助,希望能再參與類似的義工活動。到了學期末,更有數人表示有興趣向兒科發展呢!」

p12b

鄔忠銘先生

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鄔先生數年前在本校開展教學生涯,之前曾在公立醫院任職深切治療部專科護士。當時他剛完成碩士學位和醫院管理局的工作合約,由於對教學和研究感興趣,因此決定向學術界發展。他的教學目標清晰明確:「幫助學生了解知識應用的情景,讓他們能以知識引導實踐,繼而成為專家。」

以虛擬病人訓練臨床推理能力

他從講師晉升為高級講師後,獲安排教授的第一門完整學科是高級文憑課程的「臨床護理學〔普通科〕(一)」,目前仍在任教。他說:「這是橫跨整學年的大學科,我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抱有很高的期望。」他首先檢視過去三年學生的質性評語,再找來去年的幾位學生交談,發現以往學生感到難以連結理論與實踐,於是重新設計教材,加入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其中一項重大改革是在導修課引入虛擬臨床模擬系統「Body Interact」。該系統置入了各種醫療狀況的虛擬病人,鄔先生要求學生扮演護士的角色,照顧患有上一課探討過的病症的「病人」,根據其即時反應決定護理方案。他說:「臨床推理能力不能從書本獲得,必須通過實習來累積。『Body Interact』系統能讓學生體會及時判斷的重要性,稍有延誤可能導致『病人』死亡。」

引入「Body Interact」系統後,學科的整體成績顯著躍升。學生都認為系統甚具效用,希望獲得個人帳戶作課後練習用途。鄔先生把學生的意願向學院提出,並與相關的小組分享教學經驗。學院不僅批准了學生的請求,更支持把「Body Interact」納入相同性質的學士和高級文憑學科之中。由於該系統源自歐洲,他繼續與同事和技術人員合作,根據香港的情景作出調整。他更把這項經驗帶往亞洲其他大學和「國際教育科技會議」。

啟發學生成為最好

作為新晉教員,鄔先生借鑑自己學生時期的正面和負面學習經歷,建立教學策略,一方面傳承優良的教學體驗,另一方面避免當年讓他感到沉悶的做法,例如在投影簡報上排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他的課堂簡報主要由相片和多媒體資源組成,包括節錄電視劇中有問題的醫療場景,幫助學生把理論視覺化。在第一年任教時,他每週都要按着教學時間表追趕教材設計進度,但至第二個學期,看見學生的出席率穩定提升,他甚感欣慰。他分享:「在最後一課,我向全班同學唸出我為他們寫的一封信。唸完後,他們齊聲鼓掌。我頓時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常有修讀高級文憑課程的同學自覺稍遜一籌,鄔先生激勵他們說:「我教你們如教學士生一樣,病人不會分辨註冊護士和登記護士。對他們來說,你們都是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