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與我 第七期 (2024年3月) 第10頁至第11頁

首頁 香港都會大學簡介 大學刊物 都大與我 都大與我 第七期 (2024年3月) 第10頁至第11頁

人文學講座教授通過非正規教學活動傳授人文價值

人文社會科學院於本學年初開展「電影人生」系列,在校內放映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經典電影,例如《藍白紅三部曲之藍》、《阿爾及爾之戰》、《漂流人生》、《大隻佬》等。系列常常邀請到電影界的重量級嘉賓作映後分享,包括著名導演韋家輝、陳哲藝和多位資深影評人,使同學們津津樂道,每場放映會都座無虛席。邀來這些重量級嘉賓的,是一位舉足輕重的發起人——去年3月加入學院的人文學講座教授文潔華教授。

蘇格拉底式的教學

談到「電影人生」系列,文教授非常雀躍:「同學都十分認真好學,踴躍提問,甚至不願離開。系列定為每學期六節,他們還詢問能否增加場次!我笑說,那就以出席率感動院長吧。」文教授執教40年,素來喜歡與學生互動,與不少門生建立了不解緣,對教育自有見解。她分享:「真正的教育必須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師生關係應是平等的,與其說是教導學生,不如說是啟發他們。若然能與學生建立互信,他們便會與你傾談真正的問題。也許因為我是教哲學的,特別容易觸及深入的話題。」她最享受以研討會的模式教學,與學生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討論。

如今以講座教授的身份加入都大,退下教學前線,文教授樂於以非正規的課堂延續她的教育理念。由於她曾掌舵友校電影學院多年,又是哲學學者,鄺志良院長便邀請她策劃一個結合電影與哲學的活動,「電影人生」系列因而誕生。她說:「很多經典的電影本身已是精彩的教材,當中描述的人生處境和歷程很真實,可說是社會的縮影。」

聯繫四方 強化都大的「平衡」

獲聘為講座教授,文教授身負兩大任務,一是領導特別項目,另一項是協助大學提升研究水平。研究方面,她繼續致力於比較美學研究,現時主要項目是分析毛澤東和習近平兩位國家領導人的文藝講話是否仍保留儒家的美學傳統。她歡迎年輕的教研人員與她討論研究項目,但無意把自己的學術範疇強加於都大。她解釋:「加入一個群體,不能推倒既有的文化,要尊重它本身的平衡。」她自稱為「聯繫人」,在大學和學院已建立的基礎上為其穿針引線。她正為學院籌辦大型國際會議,聯繫資深講者探討與華僑相關的議題,又計劃引薦知名電影導演加入學院的駐校藝術家計劃。院長期望她舉辦更多哲學活動,她正構思在校內推動辯論和TED演講,刺激思辯。

都大在提供專業實用課程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這與文教授的理念不謀而合。她說:「大學的理念不應局限於職業訓練,否則便與職專院校沒有分別。我認為即使是應用學科,也不能太功利。我們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專業訓練,另一方面要給予他們改變的空間。」她分享,不少成功的導演往往花上近十年的時間才有所成就,也曾見證人文學科的學生在多年後成為了金融總裁。在多元的21世紀,通識教育正好培養學生開闊的思維,從而尋找有價值的事業和人生。

人文學科的社會應用

都大的教學和研究均以應用為主,目前更正積極申請成為應用科學大學。文教授認為,人文學科的價值不一定在於直接應用,當中引發的思考是任何專業都需要的。「例如社會科學提倡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是護理行業的基礎,從業員必須對服務對象產生同理心才能表達對他們的支持;又如哲學提出的存在議題,包括如何面對疾病和生死,更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隨着人均壽命增加,社會也要思考如何看待長者的問題。我們會否如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所描述,認為長者在浪費社會資源?我們如何讓長者活得快樂,繼續貢獻社會?」她主動提議以非學分的形式在星期五晚上舉辦「電影人生」系列,歡迎各學院的學生參與。系列目前已踏進第二季,接下來的放映將探討少數族裔和老齡化的主題。

文教授提出,面對老齡化等社會議題,我們需要發揮更多的創意。她舉例說:「在護理和社福界別以外,我特別欣賞有些團體舉辦長者劇場,長者演戲與年輕演員很不同!」作為美學研究者,她有意提倡長者美學,把長者視為觀賞對象,從學術層面引發社會對長者精神生活的關注,並推動長者表演藝術和第三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