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與我 第一期 (2022年1月) 第04至07頁

首頁 香港都會大學簡介 大學刊物 都大與我 都大與我 第一期 (2022年1月) 第04至07頁
教育及語文學院
孕育具文化素養的準教師和語文專才

「教育及語文學院的獨特之處正是它既包含教育,又涵蓋語文。」 如去年2 月上任的院長李慧心教授所言,教育和語文是既廣闊又多元的學科範疇,形成有趣的學生組合,締造有利跨學科學習的環境。李教授出身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學系,銳意將學院跨學科學習的特點發揚光大。

掌握語言和文化
學院運用其語言教育的專長,確保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都具備香港這雙語並重的國際大都會所需的語言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教育及語文學院是舉辦海外沉浸課程的先驅,早於2008年與英國華威大學合辦為期三週的「英語及文化沉浸課程」。近年,學院更增辦為期兩週的「日本東洋大學交流計劃」和為期四週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技巧,學院特聘外籍教學助理,舉辦一對一諮詢、趣味主題工作坊(例如「文本與電影中的莎士比亞」)和每月咖啡小聚。此外,教育及語文學院也是都會大學「三語演講學會」的大本營――全港首個培訓學生粵、普、英三語公開演講的大專院校學會。

掌握語言和文化

學院運用其語言教育的專長,確保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都具備香港這雙語並重的國際大都會 所需的語言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教育及語文學院是舉辦海外沉浸課程的先驅,早於2008 年與英國華威大學合辦為期三週的「英語及文化沉浸課程」。近年,學院更增辦為期兩週 的「日本東洋大學交流計劃」和為期四週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計劃」,為學 生帶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提升英語技巧,學院特聘外籍教學助理,舉辦 一對一諮詢、趣味主題工作坊(例如「文本與電影中的莎士比亞」)和每月咖啡小聚。此 外,教育及語文學院也是都會大學「三語演講學會」的大本營――全港首個培訓學生粵、 普、英三語公開演講的大專院校學會。
跨學科學習環境
學院是由教育系和應用語言研究系組成,共提供六個全日制本科 課程,以及一系列兼讀制遙距課程。其中,「語言研究」學位與「語 文教育及語言研究」雙學位的課程重疊,因此來自不同課程但主修同一 語言(中文 / 英文)的同學會修讀相同的語言研究科目。李教授認為這有助 推動學生積極學習:「除了向老師學習外,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學院提供 的課程種類豐富,另有「幼兒教育:領導及特殊教育需要」課程;又與李兆基商業管 理學院合辦「語言研究(雙語傳意)及國際商業」雙學位。學院更充分利用其規模較 小的特點,促進跨學科互動,舉辦全學院的課外活動,讓不同學術背景的學生彼此交 流,一同學習各種生活技能。
跨學科學習環境
學院是由教育系和應用語言研究系組成,共提供六個全日制本科課程,以及一系列兼讀制遙距課程。其中,「語言研究」學位與「語文教育及語言研究」雙學位的課程重疊,因此來自不同課程但主修同一語言(中文 / 英文)的同學會修讀相同的語言研究科目。李教授認為這有助推動學生積極學習:「除了向老師學習外,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學院提供的課程種類豐富,另有「幼兒教育:領導及特殊教育需要」課程;又與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合辦「語言研究(雙語傳意)及國際商業」雙學位。學院更充分利用其規模較小的特點,促進跨學科互動,舉辦全學院的課外活動,讓不同學術背景的學生彼此交流,一同學習各種生活技能。

實戰培訓

學院的課程着重實踐,幫助學生熟習相關的行業。中文教學和英文教學學位課程包含本地中、小學實習,讓學生累積教學和非教學工作經驗。語言研究課程設有境外學分選修科目:主修英文課程的學生可於英國華威大學修讀「跨文化語用學」,主修中文課程的學生則可選修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兒童戲劇」或北京的「普通話水平測試」課程。此外,戲劇應用是學院中文課程的一大特色,在去年舉行的第八屆「香港傑出準教師選舉」中,兩名主修中文教學的學生就憑加入戲劇元素的教案獲評判青睞,奪得優異獎。

在幼兒教育領域,學院與協康會長期合作,共同設計特殊教育課程。去年年初,大學與協康會合作於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開設兒童發展中心,為培訓學生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提供了便利的場所。全日制幼兒教育課程亦設有主題交流團,帶領學生到荷蘭、南京等地參加學術會議、工作坊和參觀幼稚園等。

我們是人,
不是職銜。

教育及語文學院不少學生都希望畢業後能作育英才。對於李教授來說,一位良師應勇於嘗試,敏於溝通,並且時常反思身邊事。雖然這些質素有賴師生之間的傳承,但她認為課程和課外活動的設計也大有助益。李教授期望在語言課程中增加文學元素,她解釋:「雖然學院專注應用語言研究,但文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近年,學院愈來愈多學生參與文學創作比賽並獲得佳績。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李教授與言遇劇團合作,開展了一項名為「Pandora’s Box Plus」的研究項目,通過「一人一故事劇場」,讓學生經歷自我發現,互相理解。學院亦嘗試引入不含學分的電影和藝術欣賞活動,幫助學生探索生死等重要議題。李教授說:「這些學習體驗是實用的。我們終究是人,不是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