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 E813C“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的教材包括: 你們手上這份“學科指南”、“學習指引”、三本“讀本”、一套“選輯讀物”、“補充讀物”、錄音和視像教材連附註、“詞彙釋義”以及“作業”,以上各項都會由香港都會大學分發給同學。除此之外,你們還需要購買兩本指定教科書。
學科指南
本指南會為同學簡介本科的焦點、學科涵蓋的內容,向你們建議可以怎樣落實自己的學習進程。指南也會提供有關導師、面授課堂以及成績評核等方面的資料。在修讀本科的過程中, 如果你們有任何疑問,可以參閱一下“學科指南”裏的相關內容,相信有助澄清許多問題。
學習指引
“學習指引”的“導論”會首先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並簡略介紹本科就兒童發展所採納的理論取向。“學習指引”將會帶領你完成整個學科,指示你應在何時閱讀讀本或教科書的各個章節,提出需要思考的問題,說明從事的活動,並進行相關的詮釋和討論。
讀本與教科書
本科共設有參考讀本三本:
《讀本一》: WOODHEAD , M . , FAUL KNER , D . a nd LITTLETON, K.編,吳慧儀等譯(2004)《不同文化裏的幼童期發展》,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讀本二》: FAUL KNE R , D . , L I T T L E T ON , K . a nd WOODHEAD, M.編,林立偉等譯(2004)《課室環境裏的學習關係》,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讀本三》: WOODHEAD , M . , FAUL KNER , D . a nd LITTLETON, K.編,譚仲姿等譯(2004)《剖析群性發展的意義》。
此外,本科還設有兩本指定教科書:
《教科書一》:Schaffer, R. 著,吳志雄等譯(2004)《群性發展》。
《教科書二》:MERCER, N. 著,林立偉等譯(2004)《在指導下的知識建構》。
這三本讀本和兩本教科書是本科的主要學習材料,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因此,我們並不期望你精讀細究每一篇文章。你們需要自行判斷:某些參考文章可能會更切合你們所選答的作業題目;而對於你要完成的專題研究項目來說,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文章才具有特別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給同學的忠告是: 要經常帶著一些問題來閱讀;至於那是些什麼樣的問題,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學習指引”的建議。在大多數的情況裏,一個明智的閱讀方法是:先略讀一遍,掌握梗概,然後才精讀。一面閱讀,一面盡可能做些筆記─最好是用那些有孔的紙張,方便把筆記安插在“學習指引”中相應的段落中去。有時侯,你可能會發現某些文章內容特別艱深難明,讀起來十分吃力。要是你能多讀一遍甚至兩遍,那麼,原來似乎難懂的概念會逐漸明晰,而你對相關研究文獻也會更熟識。堅持不懈地反覆閱讀,同學定能獲益良多。
這個學科的兩本指定教科書分別發揮着不同的功能。魯道夫. 謝弗(Rudolph Schaffer)的《群性發展》是一本全面的綜合性教科書,是整個學科的主要參考資料,尤其是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如果在修讀EDU E813C之前,你曾經修讀過其他有關兒童發展的課程,那麼,對於這本教科書的部分內容,應當毫不陌生,而你亦可以藉此重溫有關的課題,擴闊加深自己的理解。即使你以往從未研習過類似學科,這本書也可以作為入門的階梯,為你們充分理解將要討論的課題,建立一個必需的基礎框架。至於尼爾.默瑟(Neil Mercer)的課本《在指導下的知識建構》,則為第二部分以及你將要完成的專題研習的重要參考材料。默瑟為我們介紹了一個關於校內學習的獨特觀點, 也示範了怎樣分析課堂中的話語。
延伸閱讀
在籌備本科教材時,我們已盡力搜羅廣泛的素材,讓同學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門課的各項主題。不過,在已涵蓋的課題範圍之內,我們所設定的參考資料肯定只佔現有文獻的一小部分而已。況且,從較為務實的角度來看,同學似乎亦不大可能在很多相關主題之上,再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習。然而,假若你們對某個課題感到興趣,期望多了解一點的話,建議你們參考本科各《讀本》中的文章出處,以及“學習指引”的參考書目。
選輯讀物
對應“學習指引”中的各個章節,我們會收編一系列的文章節錄,要求同學閱讀,以加深對相關課題的了解。
補充材料
為了把“學習指引”和讀本所涵蓋的一些主題,與中國社會文化背景聯繫起來討論,我們特地為本科撰寫了“補充材料”, 並在“學習指引”中清楚說明何時需要參閱這些相關材料。
錄音與視像教材
錄音教材
教材附有八個錄音片段。在每一個片段裏,同學們會聽到在兒童發展這個研究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學者所發表的言論;而他們大多數都是本科《讀本》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一收納了和魯道夫.謝弗、邁克爾.科爾(Michael Cole)和埃利. 辛格(Elly Singer)的訪問。謝弗是我們其中一本教科書的作者,餘下兩位則是讀本一《不同文化裏的幼童期發展》的其中兩篇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二所輯錄的是跟保羅.萊特(Paul Light)、彼得.布拉奇福德(Peter Blatchford)和海倫.考伊(Helen Cowie)的訪問。萊特是讀本二《課室環境裏的學習關係》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後兩位則為讀本三《剖析群性發展的意義》中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一也收錄了尼爾.默瑟(其中一本指定教科書的作者)的一次演說,內容是關於他自己在研究課堂言談時所採納的取向,這和本科第二部分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些錄音材料旨在提供機會,讓你“耳聞目睹”本科學習中的相關觀念。我們期望通過聆聽學者就著自己研究工作的談話, 同學會感到是可以參與討論這些課題的,並且能夠界定自己在往後的研習中可以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在“學習指引”中,我們會建議同學在閱讀相關參考文章之時,也同時聆聽這些錄音片段。當然,這並非一條絕對的準則。按照過去的經驗,這些錄音教材通常都值得我們再三聆聽。譬如說,第一次接觸某個章節時可以聽一遍,到了要鞏固自己在那個課題的學習心得時,也可以再聽一遍。這些錄音訪問全部以英語進行,教材中附有訪問的中譯本供同學參考。
視像教材
本科所提供的錄像教材亦有本身的目標所在。視像教材會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環節,內含數目不同的片段,而大多數片段都只是持續幾分鐘。收錄這些片段的目的,是期望你“親歷”廣泛不同的情境,實際“觀察”和分析當中出現的各類社會互動現象,從中取得某些具體經驗。這些具體情境包括:母親同她年幼子女的相處;兩名兒童的玩耍嬉戲;教師與一群小學生在課堂裏;一組小孩合作製作一個學校專題等等。這類觀察和分析的練習正是一些基本的準備功夫,讓你們可以取得所需的經驗,日後能應用在自己的專題研究上。為了指導同學學習這類技巧,你們在本科的第二部分需要進行一些與視像片段有關的指定活動。這些活動也讓你有機會應用閱讀材料中所提及的概念。具體的例子包括:仔細檢視用以說明某個關鍵概念的一連串事件,或者嘗試應用在教科書或讀本中某個研究所用過的某類觀察或編碼體系。為了協助你們搜尋視像內容,我們把整個錄像加上時間序碼,這些序碼以“視像頁碼”(video pages) 的形式顯示在熒幕的上方。我們期望你在做自己的專題研究之前,首先完成這些視像活動。當然,無論做視像活動還是聆聽錄音教材,我們都希望同學們能夠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並因應自己選定的學習方式,有效運用學科所提供的資料。
大部分視像教材內容都與本科的第二部分和專題研究項目緊密相扣,也有少數的片段是闡釋某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或者說明某個研究步驟的。
“專題研習指引與錄音筆記”裏已載有詳細目錄,開列出錄音和視像教材的內容。視像片段的內容亦已另紙編印成文字紀錄中譯本。
本科的錄音和視像教材全部上載於“網上學習系統”(多媒體)之內。
詞彙釋義
幾乎在所有專門學科中,我們都會碰到大量技術性或者專有詞彙。發展心理學自然也不能例外。這些名詞用語的相關解釋, 一般都能在讀本和“學習指引”裏找得到。不過,為了便於參考引述,我們也編訂了一份詞彙釋義表,收錄了你們將要碰到的大部分重要名詞用語。
作業
“作業”會就學科指定作業的性質和要求,提供一個全面的概述。至於針對作業五(專題研習)的詳細指引,則見於“專題研習指引與錄音筆記”以及“專題研習資源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