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

首頁 入學申請 Course Guide 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

本《學科指南》乃本科使用的最新版本,可作參考之用,惟部分章節在本科再開辦時或會有所修訂。

EDU E813C

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

EDU E813C“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是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開辦的一個深造程度科目,學分值為20分。本科教材改編自英國公開大學ED840的同名科目,屬於教育碩士學位課程的其中一個選修科目。

在此歡迎你修讀EDU  E813C。在這個學年裏,你將有機會了解兒童發展這個學科領域內的最新發展。兒童發展是一個範圍廣泛而且進展迅速的理論和研究領域。在這個課程中,我們沒有計劃、也不可能對這門學科作出全面而綜合的檢視。假若同學需要對這個學科領域有個概括認識的話,我們建議你翻閱一本導論式的教科書,又或者不妨修讀大學本科中的相關科目,例如本校的EDU E200C、EDU E252或EDU E252C。

我們期望能通過EDU E813C這門課,讓同學們理解到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它作為影響人類發展的其中一項具約束力和創造性的因素。

修畢本科後,你應能:

  • 說明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對探討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 評價家庭關係和學前養育環境對兒童早年發展的重要性;
  • 分析評論兒童如何學會獨立思維的各種理論和它們的論據,包括學校教育對這個學習過程所產生的重要心理和文化影響;
  • 說明在學校裏、家庭中或朋輩之間各類型教與學關係的特點,這些關係對有效學習產生不同的效果;
  • 剖析和評估兒童道德理解能力不斷發展的各種解釋,並且應能說明朋輩關係和友情對兒童群性發展的重要性;
  • 指出上述課題和理論,與中國人和香港社會的關係。

本科內容涵蓋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兒童的早年發展

在這部分,我們會首先闡釋一種關於兒童幼年時期的社會文化觀點,然後借助一系列相關的研究課題來加以說明。這些課題包括:嬰兒與照顧者的早期關係、兒童的早期溝通和說話、依附關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日託照顧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部分,我們始終強調兒童早年發展的一個特點,那就是跨文化的多元變異。這固然是由於文化的多樣性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也是為凸顯西方兒童幼年時期獨有的文化素質,這些素質正正主宰着傳統教科書對兒童早年發展的論述。

 

第二部分: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兒童的認知發展

針對前面提及關於兒童發展的社會文化觀點,我們在這部分會進一步加以闡釋,並會特別把重點放在兒童就學時期的認知發展之上。我們將探討維果茨基(Vygotsky)所提出的理論概念,把當中的關鍵觀念應用於如下領域:兒童在課堂教與學過程中的經驗;課堂話語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朋輩協作的重要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會成為專題研習項目的主要素材(請參閱下文“成績評核”一項)。

 

第三部分:兒童在就學時期的群性發展

這部分將探討兒童在他們童年的中後期,所面對的非正規社會關係。你們會讀到有關兒童之間的友情和朋輩文化的文獻, 同時也會深入討論人際衝突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朋輩間的欺凌問題。這一部分的其餘章節會檢視跟下列課題有關的理論和研究:年青人在作出道德判斷和獨立決定的時候,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日漸增長的潛能。我們亦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對他們這類能力的各種看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相應的文化環境所塑造的?

EDU E813C“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的教材包括: 你們手上這份“學科指南”、“學習指引”、三本“讀本”、一套“選輯讀物”、“補充讀物”、錄音和視像教材連附註、“詞彙釋義”以及“作業”,以上各項都會由香港都會大學分發給同學。除此之外,你們還需要購買兩本指定教科書。

 

學科指南

本指南會為同學簡介本科的焦點、學科涵蓋的內容,向你們建議可以怎樣落實自己的學習進程。指南也會提供有關導師、面授課堂以及成績評核等方面的資料。在修讀本科的過程中, 如果你們有任何疑問,可以參閱一下“學科指南”裏的相關內容,相信有助澄清許多問題。

 

學習指引

“學習指引”的“導論”會首先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並簡略介紹本科就兒童發展所採納的理論取向。“學習指引”將會帶領你完成整個學科,指示你應在何時閱讀讀本或教科書的各個章節,提出需要思考的問題,說明從事的活動,並進行相關的詮釋和討論。

 

讀本與教科書

本科共設有參考讀本三本:

《讀本一》: WOODHEAD , M . , FAUL KNER , D . a nd LITTLETON, K.編,吳慧儀等譯(2004)《不同文化裏的幼童期發展》,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讀本二》: FAUL KNE R , D . , L I T T L E T ON , K . a nd WOODHEAD, M.編,林立偉等譯(2004)《課室環境裏的學習關係》,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

《讀本三》: WOODHEAD , M . , FAUL KNER , D . a nd LITTLETON, K.編,譚仲姿等譯(2004)《剖析群性發展的意義》。

此外,本科還設有兩本指定教科書:

《教科書一》:Schaffer, R. 著,吳志雄等譯(2004)《群性發展》。

《教科書二》:MERCER, N. 著,林立偉等譯(2004)《在指導下的知識建構》。

這三本讀本和兩本教科書是本科的主要學習材料,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因此,我們並不期望你精讀細究每一篇文章。你們需要自行判斷:某些參考文章可能會更切合你們所選答的作業題目;而對於你要完成的專題研究項目來說,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文章才具有特別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給同學的忠告是: 要經常帶著一些問題來閱讀;至於那是些什麼樣的問題,你們可以參考一下“學習指引”的建議。在大多數的情況裏,一個明智的閱讀方法是:先略讀一遍,掌握梗概,然後才精讀。一面閱讀,一面盡可能做些筆記─最好是用那些有孔的紙張,方便把筆記安插在“學習指引”中相應的段落中去。有時侯,你可能會發現某些文章內容特別艱深難明,讀起來十分吃力。要是你能多讀一遍甚至兩遍,那麼,原來似乎難懂的概念會逐漸明晰,而你對相關研究文獻也會更熟識。堅持不懈地反覆閱讀,同學定能獲益良多。

這個學科的兩本指定教科書分別發揮着不同的功能。魯道夫. 謝弗(Rudolph Schaffer)的《群性發展》是一本全面的綜合性教科書,是整個學科的主要參考資料,尤其是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如果在修讀EDU  E813C之前,你曾經修讀過其他有關兒童發展的課程,那麼,對於這本教科書的部分內容,應當毫不陌生,而你亦可以藉此重溫有關的課題,擴闊加深自己的理解。即使你以往從未研習過類似學科,這本書也可以作為入門的階梯,為你們充分理解將要討論的課題,建立一個必需的基礎框架。至於尼爾.默瑟(Neil Mercer)的課本《在指導下的知識建構》,則為第二部分以及你將要完成的專題研習的重要參考材料。默瑟為我們介紹了一個關於校內學習的獨特觀點, 也示範了怎樣分析課堂中的話語。

 

延伸閱讀

在籌備本科教材時,我們已盡力搜羅廣泛的素材,讓同學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這門課的各項主題。不過,在已涵蓋的課題範圍之內,我們所設定的參考資料肯定只佔現有文獻的一小部分而已。況且,從較為務實的角度來看,同學似乎亦不大可能在很多相關主題之上,再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習。然而,假若你們對某個課題感到興趣,期望多了解一點的話,建議你們參考本科各《讀本》中的文章出處,以及“學習指引”的參考書目。

 

選輯讀物

對應“學習指引”中的各個章節,我們會收編一系列的文章節錄,要求同學閱讀,以加深對相關課題的了解。

 

補充材料

為了把“學習指引”和讀本所涵蓋的一些主題,與中國社會文化背景聯繫起來討論,我們特地為本科撰寫了“補充材料”, 並在“學習指引”中清楚說明何時需要參閱這些相關材料。

 

錄音與視像教材

錄音教材

教材附有八個錄音片段。在每一個片段裏,同學們會聽到在兒童發展這個研究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學者所發表的言論;而他們大多數都是本科《讀本》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一收納了和魯道夫.謝弗、邁克爾.科爾(Michael Cole)和埃利. 辛格(Elly Singer)的訪問。謝弗是我們其中一本教科書的作者,餘下兩位則是讀本一《不同文化裏的幼童期發展》的其中兩篇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二所輯錄的是跟保羅.萊特(Paul Light)、彼得.布拉奇福德(Peter Blatchford)和海倫.考伊(Helen Cowie)的訪問。萊特是讀本二《課室環境裏的學習關係》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後兩位則為讀本三《剖析群性發展的意義》中文章的作者。錄音教材一也收錄了尼爾.默瑟(其中一本指定教科書的作者)的一次演說,內容是關於他自己在研究課堂言談時所採納的取向,這和本科第二部分的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繫。

這些錄音材料旨在提供機會,讓你“耳聞目睹”本科學習中的相關觀念。我們期望通過聆聽學者就著自己研究工作的談話, 同學會感到是可以參與討論這些課題的,並且能夠界定自己在往後的研習中可以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在“學習指引”中,我們會建議同學在閱讀相關參考文章之時,也同時聆聽這些錄音片段。當然,這並非一條絕對的準則。按照過去的經驗,這些錄音教材通常都值得我們再三聆聽。譬如說,第一次接觸某個章節時可以聽一遍,到了要鞏固自己在那個課題的學習心得時,也可以再聽一遍。這些錄音訪問全部以英語進行,教材中附有訪問的中譯本供同學參考。

 

視像教材

本科所提供的錄像教材亦有本身的目標所在。視像教材會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環節,內含數目不同的片段,而大多數片段都只是持續幾分鐘。收錄這些片段的目的,是期望你“親歷”廣泛不同的情境,實際“觀察”和分析當中出現的各類社會互動現象,從中取得某些具體經驗。這些具體情境包括:母親同她年幼子女的相處;兩名兒童的玩耍嬉戲;教師與一群小學生在課堂裏;一組小孩合作製作一個學校專題等等。這類觀察和分析的練習正是一些基本的準備功夫,讓你們可以取得所需的經驗,日後能應用在自己的專題研究上。為了指導同學學習這類技巧,你們在本科的第二部分需要進行一些與視像片段有關的指定活動。這些活動也讓你有機會應用閱讀材料中所提及的概念。具體的例子包括:仔細檢視用以說明某個關鍵概念的一連串事件,或者嘗試應用在教科書或讀本中某個研究所用過的某類觀察或編碼體系。為了協助你們搜尋視像內容,我們把整個錄像加上時間序碼,這些序碼以“視像頁碼”(video  pages) 的形式顯示在熒幕的上方。我們期望你在做自己的專題研究之前,首先完成這些視像活動。當然,無論做視像活動還是聆聽錄音教材,我們都希望同學們能夠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並因應自己選定的學習方式,有效運用學科所提供的資料。

大部分視像教材內容都與本科的第二部分和專題研究項目緊密相扣,也有少數的片段是闡釋某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或者說明某個研究步驟的。

“專題研習指引與錄音筆記”裏已載有詳細目錄,開列出錄音和視像教材的內容。視像片段的內容亦已另紙編印成文字紀錄中譯本。

本科的錄音和視像教材全部上載於“網上學習系統”(多媒體)之內。

 

詞彙釋義

幾乎在所有專門學科中,我們都會碰到大量技術性或者專有詞彙。發展心理學自然也不能例外。這些名詞用語的相關解釋, 一般都能在讀本和“學習指引”裏找得到。不過,為了便於參考引述,我們也編訂了一份詞彙釋義表,收錄了你們將要碰到的大部分重要名詞用語。

 

作業

“作業”會就學科指定作業的性質和要求,提供一個全面的概述。至於針對作業五(專題研習)的詳細指引,則見於“專題研習指引與錄音筆記”以及“專題研習資源手冊”。

以下的學習進度表是整個學科的概覽,並對每個相應部分所需佔用的學習時間提出了建議。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進度,這只是一個參考而已;同學們可以因應各自的需要來實行適當的調整。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們應當仔細編訂自己的學習日程。一般的估計是,如果要完成這個學科的學習,每週平均需要花上15個小時,用以研讀教材內容(學習指引、讀本、教科書、選輯讀物、補充讀物;完成各類學習活動;聆聽錄音和觀看錄像片段;撰寫功課作業;出席導修課和日間講論會;以及溫習和準備考試。

 

學習週數學習指引成績評核
1–11 週第一部分: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兒童的早年發展作業一
12–23 週第二部分: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兒童的認知發展作業二、作業三
24–35 週第三部分:兒童在就學時期的群性發展作業四、作業五
共35週 五份作業

除了自學教材以外,我們還為同學提供適當的學習支援。本科將安排十次導修課,每次兩小時;三次日間講論會,每次三小時;以及“補習式指導”兩次。此外,在學期初也會安排一次新生輔導活動,以及一次介紹都會大學圖書館設施的講座。

在導修課和日間講論會上,導師會解答你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會安排諸如小組討論等活動,以促進學習。在“補習式指導”的課堂上,你們可以就著學習上碰到的問題, 和導師進行單獨深入的討論。除了這些面授課堂之外,你們也可以打電話向導師請教。

教務處確定了同學所屬的導修小組後,會通知你們與導師有關的聯絡資料,以及面授課堂舉行的日期、時間和地點。為了幫助你們積極參與上述的導修活動,我們特別準備了“導修和日間講論會手冊”,內容包括:

  • 有關這個學科和作業的概覽;
  • 概述“學習指引”內各個部分的要點;
  • 列出在每次面授課堂之前,你們應作的準備;
  • 建議可以進行的活動,以及討論的題目。

在每次導修課和日間講論會之前,你們也應翻閱“導修和日間講論會手冊”的相關章節。雖然所有面授課堂都是自由參加的,但是我們相信:積極參與這些活動,會對你們的學習大有助益。

除了負責導修課和電話指導外,導師還會評改你們的作業,密切留意各位相應的學習進度。在收到導師評改了的作業後,請同學們特別留心導師在作業表格上和作業裏所撰的各項評語。

本科會應用“香港都會大學網上學習系統”(HKMU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來輔助學習。這一網上學習模式提供了額外的工具,讓大家可以就學習內容所衍生的問題,跟同學、導師和學科主任進行多面向的溝通和討論。

你們可以參照以下的修讀建議,制定自己的學習策略:

  1. 編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表。你可以參考前述的“學習進度表”,以及學科主任發出的“修讀時間表”。請特別留心每一部分所建議的修讀時間,也要注意每份作業和各個部分之間的連繫。稍後你們會收到面授課堂的詳情,而期終考試的具體安排,也會在學年後半段確定下來。大家應盡可能按照自訂的學習時間表來研讀。很多時候,同學無法完成學業的主要原因,是趕不上學科所要求的進度。在學習進度上遇到什麼困難,應盡早告知你們的導師,一起商討對策,以免因延誤以至沒法及時補救。
  2. 整個修讀過程,應以“學習指引”為基本框架。在學習活動的環節,請依照指示閱讀指定的文章或回答問題,然後才繼續研習“學習指引”。在每一部分的結尾,都會有說明指示你們閱讀“補充教材”的相關部分。
  3. 閱讀讀本和教科書,應盡量專注於重點之上,不必拘泥於瑣碎的細節。與此同時,也要仔細閱讀“學習指引”裏, 就各篇文章或各個章節所提出的修讀建議,這些建議可以指導和深化你的學習。
  4. 按照指示聆聽錄音和觀看錄像內容。有部分片段,可能需要反覆聆聽才能掌握要點。
  5. 仔細參閱“作業”的指示,注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需要按時繳交作業的細節,更要確保自己的學習模式,能夠切合“作業”所列明的各項準則。
  6. 修讀完每一部分,應重溫所學。完成第三部分和作業五之後,更應把全部教材重溫一次,為期終考試作好準備。收到模擬試題後,請詳細閱讀,了解期終考試的考題類型和形式。

本科以兩種形式評核同學的學習,分別為作業及期終考試。

 

作業

為了持續評估你們的學習進度,本科共有五份作業。所有作業的成績,都會計算入總成績內,佔總成績的60%。

五份作業中,包括兩篇論文習作和一份文獻探討。這兩部分共佔總成績的35%。

其餘兩份作業(作業二和作業五)則為一項專題研習。這個小型的實際研究項目,要求你們針對教與學互動過程進行觀察分析。研究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例如以家庭為背景或在學校教育的情境裏都可以。你們要嘗試在第二部分的參考書目中,發掘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各類問題,並以此來設計專題研習的具體內容。整個專題研習項目分為兩個階段。首先,你們要草擬一份研究建議。這實在是個極好的機會,讓導師提出意見、給予指引,改進和完善你們原來的方案。完成研究之後,

你們就需要撰寫一份專題研習報告。研究建議(5%)和報告(20%)合共佔總成績25%。同學應按以下次序呈交作業:

  • 作業一(論文)
  • 作業二(專題研習建議書)
  • 作業三(文獻探討)
  • 作業四(論文)
  • 作業五(專題研習報告)

“作業”詳細說明成績評核準則的細節、論文問題和相關的指引、落實專題研究項目的一般指示,以及所有作業的最後呈交限期等資料。“專題研習指引與錄音筆記”則列明專題研究的各個階段—草擬規劃、落實執行和報告撰寫—的具體指引。

 

期終考試

同學須於學期末參加一次為時三小時的考試,將佔總成績的40%。

你們應利用完成“學習指引”最後一部分到考試日期之前的一段時間,重溫本科所有內容,為期終試作好準備。考試前重溫作業以及導師的評語,也會很有用。

稍後,我們會寄上模擬試卷,題目形式和期終考試的相似,當然,問題的具體內容不會雷同。要在本科取得及格成績,作業(持續的評估)和期終考試必須同時及格。

這個學科並不要求你對統計學概念和程序具備豐富知識。不過,假若你們熟悉這方面的內容,那自然也是個優勢。總的來說,我們所選取的參考文章,都不會涉及繁複的統計學內容, 但有部分文章的作者確實提及某些統計分析。雖然如此,即使你們不能理解那些具體細節,也應該能夠明白其中的一般結論。

你們要進行的專題研究是個小型項目,只會涉及很少參與者。我們的原意也是整個過程無需運用統計學模型,要做的只是簡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已。請參閱“專題研習指引和錄音筆記”,那裏會有詳細的建議,指導你們如何展示和敘述所取得的數據。

下列是一些入門課本,翻閱一下應能增進你對研究方法和統計學的認識。

BANISTER, P., BURMAN, E., PARKER, I., TAYLOR, M. and

TINDALL, C. (1994) Qualitative Methods in Psychology: a research guid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OLICAN, H. (1994)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GRAHAM, A. (1990) Investigating Statistics: a beginner's guide,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GREENE, J. and D 'OLIVIERA, M. (1992) Learning to Use Statistical Tests in Psycholog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P. (1986) Designing and Reporting Experiment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NUNN. J. (ed.) (1998) Laboratory Psychology: a beginner's guide, Hove, Psychology Press.

我們期望你在修讀完EDU E813C“家庭、學校、社會與兒童發展”之後,可以為理解兒童發展,尤其是針對中國的文化背景,建構出一套自己的概念框架。

在此,我們預祝同學們學有所成。

薩姆.溫特(Sam Winter),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心理學榮譽理學士,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教育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溫特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閱讀教學中的朋輩互助因素。溫特接受過正規的師範訓練,曾在小學任教,也是一名教育心理學家,負責輔導有學習、行為和情緒困難的兒童。自1983年起,溫特就在香港大學教育學系任教,主要的研究興趣是兒童幼年和小學時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困難。

即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