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原理

首頁 入學申請 Course Guide 社會研究原理

本《學科指南》乃本科使用的最新版本,可作參考之用,惟部分章節在本科再開辦時或會有所修訂。

SOSC A313C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SOSC A313C“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的選修科目之一,屬高級程度,學分值為二十學分,修讀時間為一年。本科不設先修科目。

本指南旨在協助你全面了解這個學科的主要內容,讓你以自學形式完成本科,並取得最大成效,大致上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 本科簡介
  • 本科宗旨
  • 本科學習成果
  • 本科教材
  • 修讀建議
  • 導修課
  • 成績評核
  • 學習進度表

修讀本科前,請你先仔細閱讀本指南,以了解本科內容、特點、學習進度、導修課安排及作業與考試的要求,然後再依指南所示,對自學、導修、作業和考試所需的時間作出妥善的安排。本校將為你提供合適的教材和輔導,幫助你修讀本科。

本科會介紹社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其內容大致上是按做研究的步驟來編排的,共分四大部分、十七個單元。

第一部分會介紹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其特徵、性質、方法、步驟等,為本科其他單元的討論內容打下基礎。單元一會先講述社會科學研究的簡史、三種主要研究觀點〔實徵主義(Positivism)、詮釋學(Hermeneutics)及批判論(Critical Theory)〕的哲學背景,以及不同社會科學學科的重點。單元二描述社會研究的常見流程,並詳細討論進行研究的各個步驟。單元三主要介紹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規範和本地相關法規。

第二部分為社科研究的資料收集,共分為六個單元。單元四概述各種社科研究收集資料方法的基本流程;單元五講述取樣的流程和方法;而單元六至七和單元八至九,則會分別詳述量化和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和技巧。

第三部分為研究的設計方案及資料分析。單元十至十三會討論量化研究的設計、量化資料的統計分析,以及基礎電腦資料分析;單元十四至十五會介紹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單元十六是關於量化及質性的混合研究的流程和設計。

第四部分(單元十七)為本科的總結,當中會綜述現時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趨勢,並探討如何適應學界稱為「後現代」的狀況。

SOSC A313C“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旨在:

  • 為你學習社會研究提供穩固基礎;
  • 幫助你計劃和實施有系統的研究步驟;
  • 提供機會給你實習有關研究策劃、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和研究報告撰寫等技巧;
  • 提高你對研究可能存在的問題的警覺性;
  • 促使你以批判的態度來評價不同社會研究的優劣,並懂得分辨哪些應用正確,哪些應用失當。

修讀本科後,你應能:

  • 闡釋社會研究的基本概念;
  • 判斷何謂合適的社會研究問題;
  • 說明如何選擇適當的資料收集方法、如何運用各種資料收集技巧;
  • 分辨不同種類的社會研究及比較不同研究設計的強、弱處;
  • 對質性與量性的資料進行基本分析;
  • 撰寫結構合理、內容恰當的研究報告;
  • 以批判的態度來評價不同社會研究的優劣;
  • 獨立地進行簡單的社會研究。

本科教材包括“學科指南”、十七個修讀單元、指定教科書和指定讀物。藉着修讀單元、指定教科書和指定讀物,你對社會研究的主要課題可以有相當的認識。

 

學科指南

學科指南的作用是介紹本科的特點和內容,指導你如何修讀本科。學科指南也提供有關導修課和成績評核的資料。在修讀本科期間,你應常常翻查學科指南,以消除你可能遇上的一些疑慮。

 

修讀單元

本科分為四大部分,共有十七個單元。每個單元均包括學習內容、活動和測試題。現將各單元的名稱臚列如下:

 

第一部分 社會研究導論

單元一  緒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取向
單元二  社會科學研究的常見流程
單元三  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規範及相關法規

 

第二部分 社科研究的資料收集

單元四  研究資料的類型及收集方法
單元五  如何尋找研究對象:抽樣及樣本
單元六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調查研究
單元七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量化觀察法及心理測評
單元八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訪問、聚焦訪談及個案研究
單元九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宏觀的質性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設計及資料分析

單元十  量化研究設計
單元十一 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一)﹕基本統計分析流程
單元十二 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二)﹕差異功能的測試
單元十三 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三)﹕關係與分組功能的測試
單元十四 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一)﹕步驟主導形式
單元十五 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二)﹕論述為本形式
單元十六 質量混合模式

 

第四部分 總結

單元十七 後現代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

 

指定教科書

本科使用以下教科書:

  1. 瞿海源、畢恒達、劉長萱、楊國樞等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一冊及第二冊)。台北:東華。
  2. Aron, , & Aron, E. N.著,黃瓊蓉編譯(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學富文化。

 

指定讀物

本科會選用一些文章作為指定讀物,補充單元的相關內容,以輔助學習。選用的指定讀物會在各修讀單元的相關部分中清楚顯示出來。

 

參考書目

每個修讀單元都會羅列一些參考書籍,讓你可對某些感興趣的課題作更深入的研習。這些參考書籍並非指定讀物,閱讀與否由你自行決定,但多讀一點定有裨益。

 

一般參考

張妙清等(1982)。《中譯心理學詞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苗力田、鄔淪萍主編(2002)。《英漢人文社會科學詞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單元一 緒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取向

Benjamin, L. T. (2007). A brief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Cortina, J. M., & Dunlap, W. P. (1997). On the logic and purpose of significance testing. Psychological Methods, 2, 161-172.

Dalton, T. C., & Evans, R. B. (2004). The life cycle of psychological ideas: Understanding prominence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llectual change.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Eysenck, H. J. (1957).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An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6, 319-324.

Galton, F. (1883). History of twins. Human faculty and its development (pp. 155-173). London: MacMillan

Hock, R. R. (1992).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Explora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 Guire, W. J. (1997). Creative hypothesis generating in psychology: Some useful heuristic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9, 1-30.

Seale, C., Gobo, G., & Gubrium, J. (1999). The qua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Williams, M. (2003). Making sense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徐儷瑜(2012)。〈親職行為在父母衝突與兒童適應問題之間的關係探討〉。《中華心理學刊》,54(2): 149-167。

顏姿吟、廖鳳池(2012)。〈人母難為?一位從事寄養服務母親之敘說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2: 85-121。

朱紅文(2003)〈社會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社會科學史的觀點與視角〉。《天津科學評論》,10(5): 4-9。

徐瑄景(2010)。〈從科學哲學思辨政治科學的基礎〉。《育達科大學報》,24: 145-166。

王婷、崔旭(2009)。〈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現狀及趨勢〉。《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35-37。

 

單元二 社會科學研究的常見流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9).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ester, J. D. (2002). Writing research papers: A complete guide. NY: Longman.

Mitchell, M. J., Joelly, J. M., & O'Shea (2007). Writing for psychology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單元三 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規範及相關法規

Fisher, C. B., & Fryberg, D. (1994). Participant partners: College students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eception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 417-427.

Fisher, C. B. (2003). Decoding the ethics cod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May, T.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ction. London: Sage.

 

單元四 研究資料的類型及收集方法

Gravetter, F. J., & Forzano, L. B. (2012).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單元五 如何尋找研究對象:抽樣及樣本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

 

單元六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調查研究

Fowler, F. J. (2009). Survey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Schuman, H., & Scott, J. (1987). Problems in the use of survey questions to measure public opinion. Science, 236, 957-959.

 

單元七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量化觀察法及心理測評

Anastasi, A., & Urbina, S. (1997). Psychological testing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York: Prentice Hall.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心理。

 

單元八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訪問、聚焦訪談及個案研究

Bolgar, H. (1965).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B.B. Wolman (ed.), Handbook of clinical psychology (pp.28-39). New York: McGraw- Hill.

 

單元九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宏觀的質性方法

Spradley, P. J.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Orlando, Florida.

 

單元十 量化研究設計

De Vaus, D. A. (2001). Research design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Kumar, R. (2011). 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London: Sage.

 

單元十一至十三 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

Abelson, R. P. (1995). Statistics as principal argument.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ron, A., Aron, E. N., & Coups, E. J. (2008).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 brief cours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Blalock, H. M. (1979). Social statistics. Tokyo: McGraw-Hill.

Brase, C. H. (2010). Understanding basic statistics: Concepts and methods. Belmont, CA: Brooks/Cole.

Capon, J. A. (1988). 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Davis, R. (2004). Statistics: A tool for social research. (study guide). Belmont, CA: Wadsworth.

Elifson, K. W., Runyon, R. P., & Haber, A. (1998). Fundamentals of social statistics. Boston: McGraw-Hill.

Evans, J. D. (1996). Straightforward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A: Brooks Cole.

Freund, J. E., & Simon, G. A. (2007). Modern elementary statistics. NJ: Pearson-Prentice Hall.

Healey, J. F. (2009). Statistics: A tool for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Howell, D. C. (2004). Fundamental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Belmont, CA: Thomson-Brooks/Cole.

Huck, S. W. (2011) Reading statistics for social sciences (6th ed.). Boston: Pearson/Allyn & Bacon.

Mann, P. S. (2004). Introductory statistics. NJ: John Wiley & Sons.

Norusis, M. J. (2006). SPSS 14.0 guide to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iegel, S., & Castella, N. J. (1988).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Triola, M. F. (2010). Elementary statistics. Boston: Addison- Wesley.

林傑斌、林川雄、馮兆康( 2011 )。《SPSS統計分析與實務》。台北﹕博碩文化。

 

單元十四至十五 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

Maxwell, J. A.著,高熏芳、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Weber, R. P.著,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

Berg, B. L.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7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Camic, P. M., Rhodes, J. E., & Yardley, L. (eds.)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Expanding perspectives in methodology and design .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arla, W. (2001).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dventures in theory and metho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Gee, J. P.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NY: Routledge.

Krippendorff, K. (2004).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2nd ed.). Thousand Oaks : Sage.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 Sage.

Taylor, S. J., & Bogdan, R. (1998).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book and resource (3rd ed.). New York: Wiley.

Va n Ma ne n, M. (e d.) ( 2 0 0 2 ).  Wri t i ng i n t he dark : Phenomenological studies in interpretive inquiry. Toronto: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單元十六 質量混合模式

Teddlie, C., & Tashakkori, A. (2006). A general typology of research: Designs featur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Schools, 13(1), 12-18.

 

單元十七 後現代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

Baudrillard, J.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s. (Sheila Faria Glaser trans.).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81).

Lyotard, J. F.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tra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79).

修讀遙距課程的最大困難是自律。由於學習是建基於學生自發性的閱讀、做作業,基本上沒有人督促或強逼你,所以當遇到困難時便較其他面授課程容易放棄。要建立自律的學習生活, 除了定出明確的目標外,還需要具體而可行的計劃,並有毅力地來完成計劃。以下是一些關於計劃的訂立和實踐的建議,供你參考:

 

訂立計劃

  1. 在訂立計劃時,請先詳細閱讀“學科指南”,參考所建議的學習進度表修讀,以助你計算及預留時間作學習本科的用途。
  2. 你的計劃基本上應包括學習進度表和時間表:
    • 學習進度表—應記下(a)整個課程的學習進度,即什麼時候完成多少課程內容;(b)導修課和講論會的時間,以便你安排時間出席導修課和講論會;和(c) 作業的呈交日期,以便留下充裕的時間來完成作業。
    • 學習時間表— 你可擬訂每月或每週的學習時間表, 以編排每月或每週用以閱讀、做功課、溫習和上導修課/講論會的時間。
      當然你可以在計劃中加上其他元素,如改善語文水平計劃、增進閱讀能力計劃等,這全視乎你的個人需要了。
  3. 定期評估學習進度,檢查自己能否按計劃完成預期的學習和作業。若未能跟上既定的學習進度,或學習成果未如理想,就需要檢討其原因,並尋求解決辦法。當中可能涉及時間分配的問題,也有可能要改變學習方法,必要時要修改原定的計劃以改善學習的果效。

以下是訂立良好計劃的幾項原則:

  • 時間分配要均勻— 為求達致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習的時間要盡量分配均勻,最理想是每日都抽時間來閱讀、溫習和預備作業。當然各人的生活作息和節奏都不同,故很難給你提供一個人人皆適合的時間表,但重要的是,切勿將學習充塞在一段太短的時間內(如周末、交作業之前幾天等)進行,否則容易因積累的閱讀量過多、功課限期太接近而產生不必要的壓力,以致難於吸收知識,或失去動力完成有關學習或作業。
  • 計劃要具體— 計劃訂立要具體,仔細劃出學習時段和學習範圍,以便實踐時容易根據計劃的細節來進行,並評估你的學習進度是否按計劃完成。請看以下例子:
    不具體的計劃:(1)每星期抽十小時學習;(2)本月內完成單元三及四。
    較具體的計劃:(1)平均每週學習時間為十小時,學習時段定為逢星期一、三、五晚上八時至十時,及星期六下午三時至七時;(2)本星期內完成閱讀單元四的首三部分內容,下星期內完成單元四所有內容,並列出作業二的答題重點。
  • 計劃要可行— 一個計劃無論看來有多完美,若缺乏可行性,也是無法實踐出來的。例如一個要應付全職工作和照顧兒女的學員,硬要編訂每天用六小時來學習,推算出來每天只有三小時的睡眠時間,縱然在一段短時間內可行, 但長遠來說是難以貫徹執行的,這樣的計劃可行性未免頗低。另一方面,要實踐學習計劃,往住需要調較既有的生活方式和節奏來配合,例如縮減社交時間、減少做運動的機會、擱置興趣活動等,故在訂定計劃時要詳細考慮有關調整是否可行。
  • 注入彈性的元素— 編訂的時間表須具彈性,容許時間調動,以應付突發事件所引起的變動。有需要時可訂立一個應變計劃,以調節時間編配和行動安排,來彌補在突發事件期間所損失的學習機會和時間。

 

實踐計劃

建立習慣

自律是從建立習慣開始的,而習慣則通過重複而有規律的行動形成。不妨將你的學習計劃告訴你的家人朋友,一方面可請他們幫忙提醒或督促你實踐計劃,另一方面可方便你拒絕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在建立習慣的初期,應嚴格按照時間表所劃定的時間來做事,並持之以恒。除了非常重要緊急的事情外,不要隨便將學習的時段用來做其他事情,以致影響習慣的建立。在習慣建立以後,通常你不再需要別人提醒而能自動自覺地學習和做作業,但不要因而鬆懈下來,因為身邊仍會不斷出現五花八門的事物,令你不能專注學習,故無論任何時候,務必盡量緊貼時間表來完成學習。

 

持之以恒

不要輕易擱置計劃,或計劃一套,做另一套;也切勿隨意拖慢學習進度,不依時間表修習,以致一拖再拖,變得愈來愈沒勁讀下去。如果因事而落後於進度表,應先接上原定學習的課題,待日後安排加添學習時間,才補修以前遺漏未完成之課題。

 

建立正確學習態度

要力求對課題充分了解,融會貫通,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這科涉及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具很高的實用價值,若只為應付作業、考試而讀書,背誦死記,試後隨即拋諸腦後,那麼便會失卻讀這科的意義和效用了。

 

組織學習小組

可考慮跟導修組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讓大家在討論和分享中互相學習,並互相鼓勵支持,這不但有助鞏固所學習到的知識,訓練大家的表達能力,還可在這學習的道路上建立珍貴的友誼。

 

提供適當鼓勵

自學過程中,你是實踐者,也是監察者。在定期的學習進度自我評估中,若發現自己能按進度和計劃完成學習時,可給予自己適當的獎賞(方式則因人而異了),以鼓勵自己繼續努力學習。若未能按進度和計劃完成學習,就應認真檢討原因,並加以改善。

 

按計劃學習

你應該按計劃中的進度和時間表來閱讀修讀單元及有關閱讀材料(包括教科書及指定讀物)。修讀單元本身是一套完整的教材,你可根據修讀單元的指示,閱讀本科所選用的教科書和指定讀物。修讀單元會清楚指示每次須閱讀的章節及範圍,以及應注意的事項。除閱讀資料外,單元內還包含活動題和測試題,以加強你的學習和吸收。

修讀每一單元時,應詳細閱讀該單元的“緒言”及“導論”, 以掌握該單元的內容概要。通常每個單元都包含兩個或以上的部分,若時間不容許你一次完成整個單元的閱讀,你可逐個部分來讀。在閱讀每個部分時,可先概覽內文的標題,以助你掌握該部分的內容概要。為免閱讀變得被動而刻板,可在閱讀前列出有關問題,讓你有目標地(為着尋找答案)閱讀,這樣可增加你對課文的吸收。閱讀時,可將重要的內容以不同顏色的筆畫底線或做標記,以記下重點,幫助你吸收及溫習。對教科書中講述的理論和原理,你不必一下子全盤接受,應將這些理論和原理,與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所得的現象互相比對,不時反問自己,這些理論是否能解釋各種情況。遇到疑難的地方,可記下請教導師,或在導修課上提出來討論。

單元指定的教科書及讀物的內容非常重要,它們都涵蓋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所以你務必要按指示完成那些閱讀。在每篇閱讀後,單元內文通常都設有回饋,這些回饋包括對指定閱讀內容的撮要、評論、補充或闡述,能幫助你進一步掌握和分析學習重點。

活動題的設立,是希望透過輕鬆的活動,啟發你的思考,引發你的興趣,幫助你更深刻地了解課文中所提的概念和重點,讓你穩固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你應該盡力完成這些活動,並將所得記下來,在導修課上與其他同學或導師一起交換意見。這樣,定能令學習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效用。

測試題的作用,是幫助你檢驗一下自己能否掌握閱讀內容中的重點。有些測試題表面看來很簡單,但作答起來卻未必如想像中容易。你務須作答所有測試題,因為即使課文內容清楚易讀,也未必表示你已徹底了解或記得當中的概念和內容,只有當你認真地回答有關問題時(彷彿置身於考試之中),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或疏忽或誤解了什麼地方。測試題也有溫習的作用。當你預備考試時,重做這些題目有助加深你的記憶。

對本科中一些較複雜的概念和理論,你初時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遇到這種情況,你需細心把課文再閱讀和思考一遍,有時做些筆記或圖解可以幫助理解。當然,你亦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在適當的時候向導師求教。

 

參加導修課及講論會

自學到一定階段時,你應按時參加導修課及講論會。導修課由導師主持,主要目的是給學員提供討論的機會,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和心得,以加深對本科的理解。如果你在學習時遇到難題,你也可以利用導修課提問,由導師解答。同學一起參與討論,可盡量發揮教學互動的功能。

 

依期繳交“作業”

本科設有五份作業,你必須依期繳交這些作業。全部作業的成績都會用作成績評核,所得平均分佔總成績的百分之五十。每份作業一般需要十五至十七小時來完成,你要按自己的能力、搜集資料的多少和作業的要求,來釐定實際要付出的精神和時間。你應該預留充裕的時間來做作業。

由於每份作業均與個別單元所探討的課題息息相關,若要順利地完成作業,你必須先透徹了解有關單元的內容,全面掌握課題重點,作為重要的認知基礎。

做作業時,你必須清楚了解題目的意思和要求(如有疑問,可尋求導師指導),然後按部就班,由搜集資料、擬定答題大綱、草擬作業及至最後完成作業為止。期間你可能需作多次的修整改寫和補充資料,才能達致較完善的作業。但請謹記,不要老是徘徊在構思的階段而不肯動筆,寧可邊寫邊改,總比在腦海中建立完美的論文來得實際。事實上,你愈遲動筆,意味着你剩下愈少時間來完成作業。

 

仔細留意“作業”的評語

當導師發還作業時,你應該留意導師的評語,你可從評語中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優點和缺點。一方面你可檢討及改善自己在作業中所犯上的錯誤,得悉應繼續好好發揮的長處;另一方面,你也可從導師的評語中,學習修正讀書的計劃和方法,以求不斷改良進步。如對評語有疑問,可與導師聯絡。

 

努力預備考試

完成最後一個單元後,便應計劃把全部學過的內容好好溫習一次,準備考試。除了要重溫修讀單元和教科書的內容外,亦應重溫你做過的作業和導師給你的評語。

為了幫助你更有效地完成本科的學習,本科設有十五次導修課,每次兩小時。導修課是以小組面授的形式進行。透過各類活動,導師會引導學員回顧課程中主要的概念,鞏固所學習到的知識,並解答有關課程內容和作業的問題。除了參與導師帶領的討論和活動外,你可藉此機會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修讀本科的心得和經驗,更可請導師解答你在學習上所遇到的難題。雖然本校沒有規定你必須出席導修課,但為着你學習上的益處,你是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的。

此外,本科還設有三次講論會,每次三小時,由學科主任或有關專家、學者主講,對本科所涉及的學術問題及專題研習作業(project)進行較深入的討論。你不但可趁此機會汲取精要, 更可請講者為你解答在學習上的疑難。跟導修課一樣,我們鼓勵你出席所有的講論會。

你應注意導修課和講論會舉辦的日期、時間和地點,並依時出席。為了善用導修課和講論會,你務必先按學習進度和導師指示做好準備,完成指定的閱讀內容,並做好單元中的活動和測試題,以便能夠參與導修課的討論。在導修課中,你愈積極參與,收獲也愈大,使導修課有更濃厚的學習氣氛。你應主動發言,以訓練自己有系統地表達意見,在討論中與同學交流及互相切磋心得;若你能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他人的批評,謙虛求教,定必能從導師及同學中獲益不少。通過導修課中的交流和討論,往往比單靠自己閉門苦讀來得有效,並可加深你對課題的了解。

各修讀單元均要求你完成活動和測試題,以幫助你自我測試是否能夠掌握必要的內容和理論。本科成績評核,是通過五份作業和一次期終考試,測試你能否嚴謹而有條理地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達到評核的目的。作業與考試佔總成績比例如下:

 

成績評核項目佔總成績的比例
作業50%
期終考試50%

 

在這裏必須強調,雖然你在本科所得的總分是按作業及考試得分計算出來的,但你是否取得及格的成績,並不單單取決於你所得的總分。你必須在作業及考試評分項目中均符合及格成績的最低要求,才能獲得及格的成績級別。有關詳情,請自行參閱《學生手冊》。

 

作業

本科共設五份由導師評改的作業,所有作業都為必答作業,你必須繳交以作評分之用;五份作業共佔總成績的百分之五十。部分作業要求你撰寫學術論文,另外一些則要求你完成特定的專題研習作業。

 

期終考試

本科的期終考試為筆答題,時間為三小時,佔學科總分的百分之五十。試卷內包括長題目和短題目兩類,試題與各修讀單元的內容和作業有關,並會涵蓋本科全部學習內容。考試旨在評核你對社會研究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對一些研究策略和方法的認識,以及對資料分析的步驟和研究結果的應用的理解。

本科修讀時間為兩個學期,共三十六週。各修讀單元的研習進度、作業、導修課、講論會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單元單元主題學習週數成績評核導修課講論會
緒論:社會科學研究的取向2 導修一 
社會科學研究的常見流程2 導修二 
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規範及相關法規3作業一導修三、四 
研究資料的類型及收集方法3 導修五講論會一
如何尋找研究對象:抽樣及樣本2 導修六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調查研究2 導修七 
量化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量化觀察法及心理測評2作業二導修八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一)﹕訪問、聚焦訪談及個案研究2   
質性研究的收集資料方法(二)﹕宏觀的質性方法2作業三  
量化研究設計2 導修九 
十一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一)2 導修十 
十二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二)2 導修十一講論會二
十三統計分析及電腦應用(三)2作業四導修十二 
十四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一)﹕步驟主導形式2 導修十三 
十五質性研究的分析方法(二)﹕論述為本形式2 導修十四 
十六質量混合模式2作業五導修十五 
十七後現代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2  講論會三
 合共36五份十五次三次

符瑋博士於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心理學)學士學位,並在香港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多年來任教質性研究、心理統計學及電腦資料分析,研究興趣包括反賭博研究、心理學史及和精神分析學等有關課題。

SOSC A313C“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一個着重知識和實際經驗的學科,透過各單元的內容、導修課的討論和活動、各份作業和專題研習作業的推敲和實踐,能幫助你掌握社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希望你不但能發現這學科的趣味性和在研究上的用處,也能將你所學到的知識實踐在你的計劃、決定和發展上。

只要你認定目標,用心計劃和實踐,並依照指示和建議,按部就班地學習,定必事半功倍。希望你在此課程中能領略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謹祝你學有所成!